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节煤减碳 河北藁城农村开启清洁能源时代

2016年03月22日 08:4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走在河北石家庄市藁城区岗上镇大同村中心大街,一条条明晰可见的明黄色管道穿梭于道路两旁整齐的房屋外侧墙壁之上。“这是天然气次管道,地下埋着的是主干道。”该村党支部书记姚龙山告诉我们。

  全村88%以上农户接通并使用天然气、660户安装上太阳能热水器,150户换上了节能环保炉,清洁能源已成为岗上镇东邑村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用上清洁能源后,村里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烟囱里的黑烟不见了,空气里漂浮的煤灰也没了。环境好了,心情也舒畅。”该村党支部书记郝贞禄笑着说。

  2015年4月份,环保部公布了石家庄等9个城市首要污染来源,其中燃煤成为石家庄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作为燃煤大户,藁城区在大气污染整治过程中,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常态化,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逐步解决该区农村散煤清洁化利用和替代问题。

  走进藁城区廉州镇系井村,道路宽敞平整,房屋焕然一新。阳光照射下,每家每户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惹人注目。“如今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了,这几年太阳能热水器不再是啥稀罕物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该村党支部书记郑根顺说,“这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方便,只要出太阳,打开阀门就有热水”。

  几年前,太阳能热水器在系井村还是凤毛麟角,而如今全村太阳能热水器覆盖率将近100%。谈起其发展迅速的原因,郑根顺说,这与当地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为鼓励农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系井村出资16.5万元对550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户给予补贴。随之,国家出台了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凡是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太阳能热水器,农户都能享受到定价13%的优惠。“受益的不仅是系井村,太阳能热水器下乡活动使得35213个家庭享受到国家补贴,补贴金额高达1330万元。”该区商贸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测算,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一年可节约标煤0.13吨。目前,全区农村拥有17万户家庭,其中90%以上都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按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2平方米计算,这样每年就可以节约3.98万吨标准煤。”该区能源办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来到村民姚三虎的家中。刚进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气温已经达到了21摄氏度。“俺家今年刚翻盖的房子,村里也接上了天然气,安装上天然气壁挂采暖炉后不仅干净而且省事放心。以前烧锅炉添煤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啦。”姚三虎笑着说。

  据了解,像姚三虎家使用的天然气壁挂采暖炉市场价在5000元左右,这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是一笔较为高额的支出。“省级、区级财政给予每个煤改天然气家庭将近3000元的财政补贴,老百姓只需拿出不到一半的钱就能将炉子搬回家。”该区能源办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全区1500户的家庭都享受到了即开即用的热水,自控舒适的室温。”如果按照每户一个采暖季烧煤3吨计算,全区1500户每年可以实现节煤4500吨。

  正值午饭时间,我们来到了廉州镇郭庄村。由于该村还尚未接通天然气,家家户户屋顶的烟囱都是“烟雾缭绕”,但是往日滚滚黑烟却变身成白烟袅袅。村民们用的是节能型环保炉,煤炭经过二次燃烧后,几乎没有灰尘。据了解,近两年,该区出资3324万元对25022户购炉家庭给予财政补贴。农户购买一套炉具,市、区两级按照单台价格的80%予以补贴,购炉农户只需负担20%。

  节能环保采暖炉要比普通炉具平均降尘30倍,最高达到106倍,降尘效果明显。节能环保采暖炉每吨可比传统炉具减少烟尘排放9.67公斤。目前,该区现已推广25022台节能环保炉,每年可实现节煤12511吨,减少排放烟尘约850吨。

  据河北省新能源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燃烧1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62吨,二氧化硫8.5公斤,氮氧化物7.4公斤。清洁能源走进千家万户后,藁城农村每年可节约5.19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3.6万吨,二氧化硫441.15吨,氮氧化物384.06吨,大气环境受益良多。(经济日报记者 雷汉发、通讯员 闫玲彦)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