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种来九年荒”曾是安徽省砀山县官庄坝镇部分农村的真实写照:以种植粮食、瓜菜等传统作物为主,规模较小、品质不一、销路不宽,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口增加,土地搁荒、闲置较多。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近年来,官庄坝镇政府立足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结合产业特色,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业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特色农业脱贫之路。
该镇将产业扶贫作为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创新产品流通模式,通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化流通体系;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无偿提供有关科技服务、培训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县发局、国土局、农委等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促进优化结构调整,改变过去群众传统的种植模式,将草莓、车厘子、红提、大棚油桃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不仅为群众开通了一条脱贫致富路,还为美丽乡村增加了一道农业观光风景线,实现了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共赢发展。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土地流转是关键。该镇按照“保护自然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将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通过招商引资转包给企业或家庭农场主,整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大规模集中种植。2012年12月,镇政府招商引资1.5亿元承包吴集村2000亩土地,建设集农业科技技术开发,牲、畜、家禽饲养销售及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现代高效农业。
官庄坝镇吴集村村民吴和平说:“以前这里的地都没人种。现在镇政府又是打机井,又是修沟渠、桥涵,俺村的人也不用出去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上班。”
近年来,吴集村有70户农民通过产业扶贫摘掉了贫困帽子。官庄坝镇党委书记蔡世舫说:“发展现代农业,可以帮助村民尽快实现脱贫,一是入企上班,可以解决当地群众再就业问题;二是外出务工群众将土地出租,可以实现异地脱贫;三是学种植管理、学养殖经验,自己单独经营。”(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通讯员 范 杰)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