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脱贫路上谱新曲

2016年09月22日 10: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9月中旬的何家冲,掩映在群山黛影之中。这个位于豫鄂交界的不起眼的小山村,曾在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旗帜,从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出发,踏上了长征路。

  从此,长征之魂铸刻在罗山县的山水间,融入群众的心坎里,成为脱贫攻坚的钢铁之力。

  红色旅游红红火火

  行至何家冲村头,有一扇“闪闪红星门”,上书“革命老区,红军摇篮,长征出发地”的字样。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即著名的何氏宗祠,就坐落在此处。

  “青丝树叶我的房,青石板上我的床,杀退敌人回山岗,一觉睡到大天亮”,这首诗歌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年,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与敌人斗争。

  “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89岁的老人王传伟身体健朗,曾担任何家冲村21年的村支部书记,目睹了村里沧海桑田的变化。“原来,山上的河流冲下来,这里是一片河滩,庄稼很少,群众总吃不饱饭。”现如今,刚收割的金黄色稻谷晾晒在路边,收割机穿梭来往,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

  “这里有3个全国文保单位,还被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罗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家军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当地已经迎来了10万人次的游客。

  铁铺乡转蓬村村民王家银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去年“十一”期间,他的饭庄开始营业,旺季时1天就能挣近2万元,一年净赚30多万元。沿着何家冲主要的旅游公路,王家银流转了28亩土地,成立了自己的开发公司。“下一步,我准备扩大规模,帮助附近几个村子的300多户贫困户致富。”王家银说。

  “目前,我们村有10家农家乐,紧接着,我们将形成政策合力,打响旅游品牌,进行旅游整体规划,让村民们都富起来!”何家冲村第一书记曾玉杰说道。

  生态农业成招牌

  罗山县是河南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曾因山水阻隔而发展滞后。如今,该县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将现代生态农业做成了金字招牌。

  尤店乡位于罗山县北部,现有5个贫困村。“传承红军长征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为群众谋划好发展路子。”站在豫湘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红提大棚外,尤店乡党委书记杨坤说:“我们近1000亩的有机水稻,大米在市场上每斤卖40多元,彩虹西瓜每亩能盈利3万元,蔬菜瓜果广受欢迎。”

  近年来,尤店乡大力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实施产业扶贫,全乡已形成以果蔬种植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带动了300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四季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冷库外,工人李正华正在仔细挑拣菜心。这些蔬菜,通过冷库储藏系统和冷链运输系统,将很快摆上香港市民的餐桌。“我们每天有15吨至30吨的菜心、芥蓝、生菜等蔬菜运往香港等地。”公司负责人李正玉说道。

  罗山县委书记许远福介绍,罗山县底子差、基础薄,为如期完成脱贫任务,打好攻坚战,必须坚定信念,在经济发展、产业扶贫上勇当先锋,对长征精神作出最精彩的诠释,让新时代的长征之歌回荡在人民群众心里。

  红二十五军长征始发地

  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年轻的红军部队,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18岁。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军长程子华,军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后任军长)都只有二三十岁。

  1934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北京至汉口)以西转移。1934年11月16日,在罗山县何家冲的银杏树下,红二十五军将士高举“中国工农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帜,从此出发开始长征。

  由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人率领的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先期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形成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骨干,为中央红军在陕北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整理)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