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龙美术馆展览大厅一角。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黄浦江滨,是在老运煤码头基础上改造再建的。
中图:上海电影博物馆一角,通过场景模拟再现上世纪老电影拍摄现场。
右图:LKK上海洛可可商业咨询顾问公司总经理连振在演示最新设计的产品。
上海,历来是梦想家的乐土。如今,一股新的创业热情又从上海市文创产业中迸发。据统计,2015年末,上海市文创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从“十一五”末的5499亿元和1673亿元,快速增长至12074亿元和3020亿元。文创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2.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全市GDP增速。
高企的发展速度让人咋舌,文创产业为何如此青睐这片热土?围绕上海文创产业的面貌、特征、内在动力机制等主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调研,一探究竟。
特色文创集群遍地开花
傍晚时分漫步于苏州河畔的莫干山路50号——上海M50创意园区,城市晚高峰的拥堵被一道涂鸦墙隔离在外,充满艺术养分的空气让人沉醉。十多年前,这里本是一片被遗忘了的旧厂房和破损不堪的老式民房所在地,其破旧与古老似乎已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格格不入。随着艺术家们的自发集聚,艺术气息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随后,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艺术书店、音乐商店等文化创意产业的活跃赋予了这里别样生机,M50也就成为了上海最为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
上海木马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就坐落其中。“公司早在2002年就在这里创立了,目前已经在全球布局了6个分部。在上海做设计,产业环境好,政府很重视,从政策到资金都有较大的扶持力度。同时,上海的设计产品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也较强。”木马设计联合创始人之一梁嵩说。
据悉,在生长于M50的十几年间,木马设计公司完成了千余项产品设计,服务超过50家世界500强客户,荣获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设计奖、中国红星金奖等超过60项国际重要奖项。
城市洼地摇身变为文化创意的时尚高地。类似于M50这样的华丽转身在上海比比皆是。M50、8号桥、田子坊等各具特色的文创园区都有着清晰的产业定位;德必易园、越界等品牌文创园区已经走向全国并走出国门;锦和、德必等企业已进入上市程序……经过了初期的自发生长阶段,目前这些园区正朝着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活跃的园区会吸引优秀文创资源的聚集,实现示范效应和乘数效应。“文创产业怎么搞?一定要抓住牛鼻子,园区就是牛鼻子。”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说,“截至目前,上海共认定128家市级文创园区,其中10家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此外还有100多家区级文创园区。接下来,还要培育千个文化创意楼宇或众创空间,最终完成‘十、百、千’的产业载体建设,构建基地、园区、楼宇、众创空间等互为补充的产业载体布局,进一步提升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效应”。
特色文创集群遍地开花,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机盎然。陈跃华认为,“上海要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创意必须发挥引领作用。我们不仅要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还要用文化、创意、设计来提升传统产业的品质,进而将上海打造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
新技术催生新业态
用户数突破3亿,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间超过111分钟,公司创立3年估值增长超过300倍……作为一家音频分享平台,有“音频淘宝”之称的喜马拉雅FM的成长速度只能用惊人来形容。目前,用户不仅能够下载喜马拉雅APP软件用手机听音频节目,从去年开始,比亚迪等多家车厂的车载系统全部内置了喜马拉雅软件。手机、汽车之外,通过智能设备内置的方式,喜马拉雅还将全方位打造“让声音无处不在”的音频生态圈。
平台上超过400万位主播的生产能力让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想象,传统广播的生产力和发展速度已无法与新兴的音频分享平台同日而语。究其缘由,海量内容的背后是全新业态和技术在支撑。
“喜马拉雅FM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自己几乎不生产内容,公司的500多名员工中,一大半都是技术团队。我们现在更多地是通过大数据技术为每一位用户自动形成用户画像,通过千人千面的呈现,真正实现定制式服务。”喜马拉雅FM的PR总监叶健平告诉记者。
站在喜马拉雅办公楼上向四周眺望,周边环绕着国际领先的图像识别和增强现实技术供应商“亮风台”、成功打造智能摄像机和运动相机的“小蚁科技”、教育细分类目产品的领导电商“沪江”、中国最大的网络内容阅读平台“阅文集团”、以漫威为目标的本土3D与VR技术应用动画企业“河马动画”……在张江文化园区内,几乎无一例外,每一家成功的文化创意公司都是前沿科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
“上世纪末,陈天桥、朱骏等先后在这里创业,可以说,张江是先有了大量的软件、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才进一步出现了文创企业的集聚。”上海张江文化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露对记者说:“相较于传统文化产业,我们更关注文化和高科技融合的产业,例如数字出版、网络视听、互联网教育、高科技文化装备等。”
正是这样的前沿定位,让张江文化园区实现“风景这边独好”。“2015年我们实现了346亿元的产值,连续多年保持着15%以上的年增长率。”韩露自信地说。凭借着高企的业绩和独特的定位,张江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园区100强第一名”等。
放眼整个上海:上海洛可可的“黑玛瑙”高密度LED拼接屏等9个作品荣获IF产品设计大奖、木马设计的普罗娜智慧路灯等7个作品荣获红点奖、全国60%的第三方支付业务量和54家持牌企业汇聚上海、网络文学占全国市场90%份额、网络游戏占全国市场1/3份额、网络视听占全国市场1/4份额……“我们的首要举措就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陈跃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目标,上海市制定了十大重点举措,其中第一条就是“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具体而言,上海将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文化生产、传播、展现、消费等环节的技术攻关力度,把握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掘文创产业大数据应用价值。
文化贸易面朝世界
不用走出国门,只要走进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所在的森兰国际展厅,国内观众就可以一睹外国名画的真容。在上海自贸区这块国际贸易热土上,艺术品交易的热度正在持续升温,继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开业不到一年之后,全球最大的、安防水平最高的艺术品专业保税仓库也进入了紧张的施工阶段。
“以后大家不用再跑纽约、跑伦敦,国际艺术品在咱们自贸区就能够买到。”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环中向记者描述了他的愿景。目前,围绕艺术品贸易,上海自贸区可以提供通道服务、金融服务、交易服务等全方位的专业服务。
“2010年,我们被认定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预计到2019年整个基地将实现1000亿元的贸易额。”胡环中介绍,艺术品交易之外,这里还是诸多国际文化装备、影视、动漫、游戏等企业的聚集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大小小的23000场演出的设备保障全部都由基地来承担,而通过保税区采取设备租赁的形式,为主办方节省了一半的预算支出。
在苏联式老机库厂房的基础上,由著名日本设计师担纲整体设计规划,以印尼华裔藏家的名字命名,展出来自全球的当代艺术品……在黄浦江畔的余德耀美术馆身上,这一切国际元素完美融合在一起。9月中旬,记者在这里观看“波普之上”当代艺术展的时候,发现馆内观众有三分之一都是外国人。
在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在这里频繁交流,利用自贸区政策优势,上海举办了自贸区海外新书展、文化授权展,吸引大量国外出版商和文化创意企业参会;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牵头组织上海企业参加洛杉矶艺术展、香港国际影视展、德国科隆游戏展等12个国际知名展会,进一步拓展国际文化贸易渠道。今年5月28日,被称为全球设计界年度盛事的“IFI国际室内设计日”首次将主会场设在了上海,同期在纽约、东京、中国香港等地设分会场。
“我们要围绕‘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依托自贸区建设契机,集聚外向型文化创意企业,展示上海全球创意城市的国际形象。”陈跃华说,上海还将支持本市文化创意企业组团参加海外重要展会,拓展对外贸易渠道,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海外收购、系统集成、全球布局等方式走出去。(经济日报记者 李哲 沈则瑾 李治国 摄影:李哲)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