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绛县尧寓村:让“尧王故里”成为美丽乡村

2016年11月18日 15: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绛县11月18日讯(记者刘存瑞 薛红娜) 山西绛县,是尧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大量关于尧的遗迹。在2007年间,“尧的传说”就已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记者跟随尧文化研究会的李友益老师来到降县尧寓村,寻找关于尧王的印迹。

  李友益边走边说,“我们对尧文化的研究还得从2001年说起。那年,考古专家李学文偶然在尧寓村发现了一通 ‘唐尧寓处’ 的古碑,从而把尧王故里在尧寓村的认定推进了一步。”

  走进尧寓村,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在我们村周围,发现了 “唐甸服”“陶唐遗风”“巍严配天”等石匾,挖掘了“创建寨记”残碑和“古驿道碑”,另外还出土了石铲、石斧、石臼、石杵、陶鬲、陶杯、陶盘、瓦鼓陶等100余件文物,在发掘古灰坑、灰层等遗址时,发现过数千片夹沙陶片。同时散布在尧寓村各个角落的尧庙、庆都庙、娥皇女英庙、三官庙等10多处庙宇遗存,加上史书的记载,都有力地证明尧王故里就在我们尧寓村。”

  尧寓村,不仅有很多关于尧的传说,而且还有许多古茶树,当地的政协委员王佩峰如数家珍地说,“在尧寓村的周围,有一种十分珍贵的古茶树,此树种富含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钙、镁、铁、锌、硒等多种元素,而且含量较高,其中钙、镁和铁含量分别高达43.4%、59.7%和39.9%,很有市场开发价值,大概有250余株吧,最早的距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目前,古茶树的发现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向有关部门申报,并开展相关保护和繁育实验。”

  站在村里的尧王像跟前,尧寓村第一书记张新海说,如何把尧王故里建设成美丽乡村,尧寓村领导班子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在规划理念中保留尧王文化符号,建设了尧王像、尧文化馆,使尧王风貌与民俗旅游更好地融合。同时,村里还将发展观光采摘绿色旅游项目,融合推进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民俗展示、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推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据了解,为弘扬尧王精神,传播尧文化,尧寓村每到农历三月初三,村里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同时还有讲解尧王故事、文艺演出、基层宣讲、尧文化基地巡学巡访等多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表演,展现尧王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通过深入开展尧王精神宣传活动,使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增强了对尧王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近年来,绛县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修缮和整理,先后收藏了一批具有“尧文化”特征和标志的历史文物,并成立了尧文化研究会,加大了对“尧文化”的研究和整理。使尧寓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尧文化为依托,创新形式载体,大力弘扬尧王精神,努力使尧王精神融入民众血脉,切实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不断提升党员和村民素质,不断提升尧王故里、尧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