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开幕

2017年01月16日 14:19   来源:CE.cn   

  中国经济网海口1月16日讯(记者何伟 李红波)1月14日,来自国内外的骑行爱好者再次齐聚拥有世界唯一火山主题山地自行车赛道的海口石山镇,开启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的赛事。赛事分公路组竞赛和山地自行车赛,赛事总奖金为23.8万元人民币。

  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开幕式采取“真人+机器人”主持模式,现场机器人表演、航模飞行、无人机互动等精彩节目充分展现高新技术和体育运动的魅力,为本届自行车文化节竖起了一道独特的“科技+体育”风景线。国内众多高手以及外籍选手的参与,让整个活动充满了国际元素。

  海口市秀英区委副书记、区长王业天在致辞中表示,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的举办,能够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同休闲旅游多元结合,打造较强吸引力的以骑行为主的火山节庆活动,推广秀英石山特色农业品牌,向社会全面推介秀英区全域旅游发展和互联网特色农业小城镇、民生民俗、物联网开放的亮丽名片。同时,大力宣传海口“双创”,为推进“双创”营造氛围、形成合力,作出新贡献。

  “海南是一个开展自行车运动最好的省份,和其他内地城市相比,海南发展自行车旅游的独特优势显而易见。尤其在冬季,北方已是冰天雪地,而海南却春意盎然,到处都是浓浓的绿色。”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特派代表方旭东说。

  人民网副总裁罗华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国家正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战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期。媒体作为体育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当下体育发展“风口”,人民网计划抢抓机遇,做大做强体育板块。人民网将充分发挥报社新媒体用户多、影响大的优势,能更好地服务、连接整个体育产业链。

  海南省文体厅副厅长杨毅光在致辞中表示,关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气候优势,随着海南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对健康生活、休闲健身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作为国家战略发展基地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承载着健身休闲旅游的重大责任。同时,自行车运动在海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本届火山自行车文化节组委会更是精心设计,串联海口火山美景的竞赛路线及广泛群众可以参与的快乐骑游,加之人民网的全媒体传播,极大的推广了海南的骑行文化。希望海口和人民网共同举办的火山自行车文化节经过若干届能打造成为一个品牌、一张名片,既是文化的,也是体育的,二者相互促进,并以这一品牌为引领,影响和推广到全省,使这项绿色环保、有深厚基础、群众喜爱的自行车运动,成为海南广大群众健身的一项经常性体育活动。

  海口市副市长孙世文致辞说,自己是第二次参加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去年的活动非常成功。该项赛事已经成为海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秀英区和人民网海南频道在全域旅游建设与文化产业融合做了很好的探索。

  今年,海口一如既往地积极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全力支持秀英区政府和人民网海南频道联合举办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不断推进体育与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丰富市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引导广大居民绿色出行、低碳消费、健康生活。希望人民网一如继往地支持海口,不仅把火山自行车文化节越办越好,持续地办成海口的一个品牌,而且在经济、文化、大众休闲体育等更多领域继续开展合作,互融互惠,共赢发展。

  第二届海口火山自行车文化节旨在大力推广石山特色农业品牌,倾力打造较强吸引力的火山节庆赛事活动,形成秀英全域旅游发展和特色产业小镇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本次火山自行车文化节的主要活动包括专业自行车比赛、快乐巡游、火山乡村美食节、农夫市集等。

  本次活动由海南省文体厅支持,海口市人民政府指导,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政府和人民网海南频道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