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运城: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7年02月04日 15: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运城2月4日讯(记者 刘存瑞 薛红娜)“年初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地处黄土高原的运城市当年的真实写照,特殊的地理条件加上原先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农村环境一直以来难以改变“脏、乱、差”的面貌。近年来,运城市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推进“四大工程”,昔日“脏、乱、差”的农村逐步变成 “强、美、富”,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如何抓好综合协调、统筹各方力量、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一仗?“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全力推进”。运城市市委书记王宇燕说。运城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站在实现农村“强、美、富”的高度,积极探索村庄结构适度调整,推进土地流转进程,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共享,逐步打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的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市、县、乡、村四个层面、整合农委、发改、住建、环保、国土等19个部门,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运城市相继出台了《运城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14、2015、2016年行动计划》,13个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本区域的年度行动计划。另外,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和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编制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文件汇编》和《运城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规范(试行)》两本册子,与《美丽乡村建设指南》、《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一起发放到各县(市、区)农居办和所有省、市、县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业务骨干的手中。据了解,目前,全市39个省级、31个市级、81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都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

  “没干完的要干完,没验收的要验收,没达标的要达标”,围绕公共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运城市对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四化四改”、两轮“五个全覆盖”工程,对2013年实施的“五件实事”等工程进行回头看,坚决防止一些村出现“半拉子”工程、 “村村通”变成“村村坑”的问题,要求各个村都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确定工期,对基础设施上存在的问题填平补齐,让所有村民享受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经过充分论证、广泛发动,在全市掀起新一轮以路、水、气、电、校、站等为重点的提质建设工程。两年来,新续建农村公路500余公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7万余人、农村学校师生安全饮水人口2万余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万亩;新建和改造变电站8个;绿化造林70万亩;对全市115个行政村实施了气化工程;改扩建农村幼儿园70所;建设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7个;支援乡镇卫生院46所,开展基层乡镇卫生院院长、业务骨干及村卫生室人员岗位技能培训3800人次;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36个、村级文化娱乐活动场所3198个。在农村地质灾害治理上,运城市从2014年确定了闻喜、垣曲、芮城3个地质灾害搬迁试点县,共搬迁受地质灾害影响较重村115户群众;2015年按照计划开工建设138户,已竣工39户、搬迁入住16户。在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上,完成投资约1.0亿元,1个乡镇、3个行政村的搬迁工程全部开工。在农村危房改造上,完成3.1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完成2700余户。

  为了使村庄环境得到彻底综合整治,运城市委、市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除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改造小气候和小环境的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先后出台了《运城市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考核办法》、《作业标准》与《监督管理办法》等文件,按照“市推进、县组织、乡实施”的方法,着力推进“清洁乡村”常态化建设,基本建立了乡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完善了农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做到了大街小巷净、房前屋后净、村庄周围净。

  在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建设的工程中,运城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工作。在多家重点网站和报刊进行宣传,各县(市、区)也积极借用各种网站媒体作为平台开展宣传。同时,各县(市、区)也将他们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和美丽宜居乡村上的典型经验以简报形式印发。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发动,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目前,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村和示范村:永济市新街村是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的标杆村,是全方位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升级版和领头村;水峪口村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6年旺季旅游人数与五台山相近;盐湖区雷家坡村是唱响德孝文化的示范村,中宣部、全国妇联在该村开了现场会;临猗县黄斗景村是产业和环保齐抓的先行村,农村污水治理走在全市前列;盐湖区曹允村是实现整体搬迁的城中村,以深化改革和市场化运作,使村民一步实现了城镇化、市民化。全市已根据“要求”制定完成了39个省级、31个市级、81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部分重点工程项目已经建成受益。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