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安徽芜湖:变“九龙治水”为综合监管

2017年02月10日 09:4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文 晶 通讯员 杨正毛

  2016年4月,安徽芜湖市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监管、行政执法主体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依托信息化平台,实施网格化监管,推进规范执法,先行在市区全面推行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行政效率和市场主体的满意度显著提升。行政执法时间大幅缩短,初次巡查30分钟内即可完成,再次巡查只需十几分钟。

  “随着简政放权不断深化,政府市场监管如果再按照惯性思维、老套路,单纯依靠设机构、增编制、加人员,难见成效。”芜湖市委副书记、市长潘朝晖说,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出新招,探索完善监管和执法体制,以求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满意。

  2016年4月,芜湖市全面梳理并划分市级、区级及基层所(队)的市场监管和执法事权,明确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3个部门和卫生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公安消防安全、房屋安全、文化、商务管理等7个部门涉及市场主体的常规、易见和易发违法违规行为纳入综合监管范围。对未纳入综合监管范围的其他违法违规行为,通过“双随机”抽查机制和风险分级管理等制度,确保监管全覆盖。

  为增强基层监管执法力量,芜湖市通过划转编制、选调、招录等方式,使得市场监管所人员力量增长58%;区市场监管稽查大队人员力量增长68%。

  目前,芜湖市市场主体总量已突破21万个,再加上各类特种设备大量增加,仅市区就有市场主体10万余个,市场监管面临巨大压力。消除监管盲点、盲区是此项改革的一个重点。

  “市区范围划分成1759个市场监管网格,组建了117个市场监管网格小组,每个网格小组至少配备2名执法人员和1名专职网格员,共同对监管范围内的市场主体进行日常巡查,覆盖了所有市场主体的监管网络。”芜湖市编办主任章世海介绍,网格化监管使得问题、隐患的发现和执法跟进更加及时,真正做到市场监管无“死角”,最大限度地把问题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芜湖市综合监管联合督察队队长唐丁锐说,改革启动以来,网格员通过综合监管平台上传的1万多个问题线索,90%以上已得到及时处置。

  此外,芜湖市还实现了综合监管信息平台与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互联共享,落实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实行对失信人在公共资源交易、财政性资金项目申报、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融资、高消费行为等方面的联合惩戒,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管长效机制。

  多头检查、多层检查、重复检查,曾经屡遭企业诟病。芜湖市“对症下药”,坚持服务企业的原则,建立集信息归集、事件调度、执法管理、主体预警、电子地图、监督考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并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各部门监管信息实现互联共享,市场主体所有证照和特种设备信息等实现“一键查询”,已建市场主体“一户一档”电子档案64091户。信息平台在各类证照有效期满前30日自动将预警信息发送至各市场主体、监管部门和网格员,初步构建了基于大数据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现、报告、处置、反馈、督办实现“一键送达”,彻底改变了传统纸质文件层层流转、电话沟通费时费力的状况,部分执法机构的监管精力得到释放,能够更好地开展专业化执法,有效促进执法效率提高。

  国家统计局芜湖调查队的调查问卷显示,实施综合监管后,约70%的企业实行季度巡查,网格员持移动终端按预先设定的检查项目现场核查,初次巡查30分钟内即可完成,再次巡查基本无需陪同。近九成市场主体对此项改革表示满意。

(责任编辑:杨淼)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