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三年新设企业2.9万家

2017年02月27日 13:3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上海2月27日讯(记者沈则瑾) 上海自贸试验区保税区域加快制度创新优势转化为功能优势、功能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进程,经济转型发展加速,贸易、物流、高端制造等原有产业继续保持规模优势,文化服务、技术服务、租赁服务、金融服务、消费服务等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成长为百亿产业群。未来将通过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实现保税区域建设再提速。

  据上海自贸区保税区管理局介绍,上海自贸区挂牌前,保税区域存量企业只有8千家,挂牌后,累计新设企业猛增至2.9万家,已有1万多家实现税收产出,2016年贡献税收约60亿元,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形成。

  此外,保税区域的国际贸易在全国和上海始终保持领先发展,挂牌3年来,在全国外贸进出口整体下降的情况下实现年均增长4%,比全国和上海分别高约6个和3个百分点。2016年保税区域进出口额7837亿元,增长5.9%,占上海比重从挂牌前的25.7%提高到27.3%。

  在区域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保税区域制度创新先发效应进一步显现。深化投资管理改革创新,投资开放度、透明度显著提高。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和对外投资备案管理,2016年全年完成外资企业新设备案1561家,实到外资22.4亿美元,同比增长38.5%;完成境外投资新设备案492个,中方对外投资额195.9亿美元,成为企业“走出去”重要平台。上海自贸区前后两批54项开放措施累计落地项目超过1700个,对外开放度显著增强。

  有序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也使保税区域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支撑上海外贸逆势上扬,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规模不断扩大,洋山保税港区通关服务中心、综合查验场站和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保区关检“三个一”等贸易便利化配套设施和系统建设有序推进。

  配合落实金融开放创新,保税区域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金融创新业务初具规模,2016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占上海51%,累计91家企业参与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此外,区域金融风险总体可控。

  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也使保税区域信息化监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保税区域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与78个监管和服务部门对接,形成常态化交换机制,应用功能不断拓展,在保税区域信用服务平台平稳运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建成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综合审批系统,审批事项平均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79%,比承诺时限缩短61%。

  3年来,保税区域功能业态进一步拓展丰富。总部经济能级进一步提升。区域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77家,占上海13%,营运中心达230家,亚太营运商计划签约企业达42家,2016年在原有4家基础上,新增2家投资型跨国公司资金管理总部企业,已有5家启动业务。

  保税区域平台经济功能进一步拓展,专业贸易平台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大宗商品国际现货交易市场稳步推进,通过评审的10家市场中已有7家完成筹建并通过验收。平行进口汽车试点取得关键突破。对外文化贸易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累计集聚文化行业企业近500家。跨境电商产业初步形成。

  新兴经济在保税区域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快速发展,区内累计设立融资租赁企业近2000家。海运国际中转集拼多模式运作。以科技研发、维修检测、技术培训等为主的技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保税维修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药明康德生物医药研发众创平台、洋山“科创一号”孵化平台稳步推进,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