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太原5月27日讯(记者刘存瑞)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投资审批制度改革精神,近日,山西省出台了2017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针对项目落地难、实体经济融资难、企业经营难、群众办事难等突出问题,开展加快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入企服务常态化、在建重点工程项目无障碍施工、涉企合同“执行难”整治、打击恶意逃废金融企业债务、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治理、减证便民、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9个专项行动为突破口,加快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高起点谋划布局开发区建设,打造300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600平方公里的转型综改示范区、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为广大投资者搭建广阔平台;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实行无审批管理,梳理汇总、修订创设招商引资政策224条,在示范区推出20条创新性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山西省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创优营商环境,建立服务企业常态化机制,以服务企业常态化为抓手创优发展环境,让政府行政更有效率。在全省各地掀起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新热潮,2017年,山西省确定为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年,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方案,“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着力将山西打造成全国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省份。
按照“法治思维、改革精神、创新办法”的思路,山西省在着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方面,将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逐一对照全国同类地区“审批最少”要求,依法依规“减、并、放”,并对照“流程最优”要求进行流程再造。率先在转型综改示范区组建审批局,7月底前整合建立省级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预计年底前建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政务服务一张网。借鉴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探索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探索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量身打造符合新动能特征的监管模式,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落实好深化转型综改一揽子政策,加大“铁公机”“岸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开发区整合改制扩区调规,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
为了真正让优化营商环境落到实处,山西省提出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压实责任与形成合力结合起来,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领导,围绕解决本地区本部门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安排并加大督导力度。要求各级政府具体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各级各部门都要直面问题、真抓实干、积极整改,鼓励敢作为、善作为,切实形成全方位、各领域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工作格局;二是把改革创新与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试行企业承诺制、探索无审批管理这项重大改革落地见效,通过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把企业投资发展的活力激发出来;三是把简政放权与加强服务结合起来,审验后置、服务前移,实施行政流程再造,明确具体操作规范,强化过程服务,深入企业、深入项目工地,主动上门提供服务;四是把攻坚克难与争创一流结合起来,奖励先进,鞭策落后,推动各级各部门把优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担起来,坚决破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让企业和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主动向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对标看齐,从观念、思想上提升,从体制、制度上创新,从监管、服务上突破。
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表示,山西当下正处于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全面实现经济转型、全面走向“大治”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最优环境才能赢得最大发展生机,要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对标一流,奋力争先,推动山西省营商环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唱响“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同时,再唱好一曲“人说山西好环境”。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