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

2017年06月22日 16: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周晓波作“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报告”。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岩/摄 >>>>点击进入直播专题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攻坚任务,中央政府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如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此外,北京、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全国11个城市获得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设,我国创新性城市布局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在上述背景下,本报告通过分析比较港澳台与内地总计294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以及在企业本体、当地需求、当地要素、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全球联系六大方面的表现,总结发现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总体格局、区域现状等时空演进特征。

  首先,从综合经济竞争力来看,有以下四大发现。其一,2016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十强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北京、澳门、苏州、武汉。与2015年相比,武汉首次跻身第10位,无锡跌出前10行列,台北超越广州跻身第4位。从十强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中部地区开始有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行列,西部地区尚无城市进入十强榜单。其二,从全国六大区域的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分布来看,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均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部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得分均值靠后。从各区域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变异系数来看,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变异系数最高,而西北地区的变异系数最低。也就是说,均值水平越高的区域变异系数也越大,这也反映出了综合经济竞争力水平总体较高的区域内,也存在着明显的城市间分化特征。其三,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也进入调整期,总体水平出现了微幅下降。从综合经济竞争力的变异系数来看,2015年延续了近四年来的稳步下降趋势,进一步回落至1.044,但2016年则增大至1.126,表明整体上中国城市间综合竞争力差异有所扩大,这很有可能与局部分化加剧有关。其四,从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的空间分布来看,东经110度经线以东和以西地区差异明显:那些具有强竞争力优势的城市皆位于该经线以东的东中部地区(比如深圳、上海等前十强城市);在东经110度经线以西的地区,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出现分化性倾斜分布格局。

  其次,观察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分项竞争力状况可以得出以下六个方面的结论。其一,从企业本体来看,不同地区的企业本体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环渤海湾、中部、东南、西南、东北和西北。与总体城市的变异系数相比,环渤海湾、东南以及中部和西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企业本体分化较小。其二,从当地要素来看,不同地区的当地要素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东南环渤海湾、东北、西南、中部以及西北地区。与总体城市的变异系数相比,环渤海湾、中部、东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当地要素分化较小。其三,从当地需求看,不同地区的当地需求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东南、环渤海湾、东北、西南、中部和西北。与总体城市的变异系数相比,环渤海湾、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当地需求分化较小。其四,从软件环境看,不同地区的软件环境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东南、环渤海湾、中部、东北、西南、西北。与总体城市软件环境指数的变异系数相比,西南、环渤海湾、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软件环境分化较小。其五,从硬件环境看,不同地区的硬件环境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东南、东北、西南、中部、环渤海湾和西北。与总体城市硬件环境指数的变异系数相比,中部、西南、东北和东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硬件环境分化较小。其六,从全球联系看,不同地区的全球联系指数的均值从大往小依次是东南、环渤海湾、东北、中部、西南和西北。与总体城市全球联系指数的变异系数相比,环渤海湾、东北、中部和东南地区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即这些地区城市的全球联系分化较小。

  再次,观察重要经济变量关系和规律,可以得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发现。其一,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省内城市的经济总量差异性在扩大,且这些省份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而经济总量差异性在收敛的省份依然比较少,且这些省份大部分位于东部发达地区。其二,观察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的同步性和综合竞争力的简单关系可以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差和综合竞争力二者呈现负向关系,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差越大的城市,其综合竞争力也相应较高。其三,观察城乡收入差距和综合竞争力的简单关系可以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和综合竞争力二者呈现负向关系,即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的城市,其综合竞争力也相应较低。其四,西北地区城市间人均GDP存在较大差异,西南地区城市间GDP规模差异较大。从城市所在的不同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来看,由大到小依次是西北、东北、环渤海湾、中部、东南和西南地区;从城市所在的不同区域的GDP变异系数来看,由大到小依次是西南、东北、东南、环渤海湾、西北和中部地区。其五,观察单位GDP的PM2.5量和人均GDP的关系可以发现,总体上看人均GDP较高的城市,其单位产出对空气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小。

  最后,展望未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东西双向开放、陆海统筹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因此原先东部发展相对滞后的沿海城市和西部的沿海城市、沿边城市、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将获得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同时随着“八纵八横”的铁路网络的中长期布局,未来高铁网络将众多大中小城市连接起来,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都被压缩,经济联系将越来越密切,高铁经济也将赋予内陆地区和交通运输不方便的城市重要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东部省份内部的经济发达城市的产业向省内或周边省份的城市的梯度转移和有序疏解,传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承接发达城市的产业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延长了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周期。总体来看,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同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城市和部分东部地区城市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

  城市点评:武汉首次跻身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成为年度新星

  与2015年相比,武汉综合经济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第10位。过去一年,武汉的对外交往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位、区域创新型城市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一,作为中部地区对外交往的门户城市,武汉市对外交往的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继去年英国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目前总计有法国、美国、韩国、英国四个国家在汉设立总领馆,俄罗斯预计在武汉设立总领馆,香港地区也于2014年在武汉设立经济贸易办事处。其二,作为全国高铁中心、全国性铁路网中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城市,武汉市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水运、铁运、空运等立体的交通网络覆盖有利于发挥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作用,从而带动中部崛起和促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其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国务院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红利进一步促进了武汉作为全国重要的创新城市的地位。(倪鹏飞、周晓波、李博、王雨飞、沈立)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