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作主旨演讲。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翟天雪/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2日讯(记者 石璐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经济日报于今日在北京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发布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点击进入专题
刘世锦指出,中国的房产市场在2016年迎来了新一轮上涨,且幅度很大,这种涨幅是不正常的,而这种房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房地产发展,城市化进程中深层体制结构和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现有土地制度,住宅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水平偏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入市进展缓慢、房地产税久未落地等。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已有的城市化发展战略理念建设和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规律有距离甚至相背离。
“比如说我们长期采取限制大城市人口,但是事实上限制不住,像北京、上海这种城市从几百万到两千万人。我们城市里面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它是按照规划人群设置,这样也导致各种资源的紧张,导致城市病的问题突出。所以现在有问题说我们到底是不是应该限制,或者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更加呼应大都市圈发展的趋势。刚刚我说中国经济触底,进入转型升级,所谓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大部分发展在哪儿?我们到底适应这个态势还是不适应这个态势?”刘世锦说。
而针对上述问题,刘世锦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增加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将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二是推动城市结构战略性转型,把主城区里现有的一部分功能适当的分解。三是在核心区周边要形成小城镇,形成核心区加小城镇的模式。在20到50公里范围之内,大学、科研单位,特别是央企,以及媒体,都可以适当的分散出去,形成相当多的有产业支撑的产业小镇。四是小产权房改革。五是积极发展长期公共租赁住房。最后是加快房地产税的出台。
“总的来讲,我认为现在房地产的调控这两年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强调“因城施策”。但是现在房地产出台的调控政策大部分还是想办法怎么卡住不让你买,甚至不让你进城。短期之内可能会起到作用,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还是要正本清源推进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之后,房地产才会进入持续健康的轨道,我们的城市化这种巨大的成长潜力才能对中国经济加速,实现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刘世锦表示。
(责任编辑:石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