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洽会上“带”“路”共谱“协奏曲”

2017年07月08日 13:07   来源:CE.cn   

  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正在吸引来自东南亚的目光。

  “马来西亚处在海上丝绸之路,而甘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本来是很难促成贸易。”作为一个外国官员,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及工业部第二部长黄家泉时刻在关注着中国变化。7月5日,甘肃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共同推进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建设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这让黄家泉看到了合作机会,“甘肃与广西的合作,可以通过海铁联运,使得马来西亚跟甘肃可以建立起更深入的贸易来往。”

  南向通道是指从重庆出发,经广西等沿海、沿边口岸,以公路、铁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连通到新加坡及东盟各国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此次桂陇两省区签约,标志着甘肃参与到南向通道建设中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认为,甘肃加入建设“南向通道”,将有益于带动西北、西南地区的资源要素南北对流、融合协同发展。南向通道连接着东南亚、南亚和中西亚地区,区域内有农产品、能源资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丰富而具竞争力的产品,而广西的热带水果、冰冻海鲜,甘肃的中药材、苹果、牛羊肉等,都可探讨合作。

  目前,从兰州到南宁再到北海的兰海高速公路大部分已经建成通车,今年内,兰渝铁路将全线运行,将进一步加快南向通道建设步伐。在黄家泉看来,不但是马来西亚,整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包括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都会通过海铁联运的方式,跟甘肃一样的中国内陆省份建立起更强的贸易关系。黄家泉说,马来西亚已成立了“一带一路”秘书处,以协调、促进和监督马来西亚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经济合作项目的进行。

  7月6日,以“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23届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共有来自36个国家、24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4000多家企业参会参展,马来西亚和尼泊尔受邀成为主宾国。

  尼泊尔副总统南德·巴哈杜尔·普恩在本届兰洽会开幕式上表示,中国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16年,甘肃省开通了“兰州号”(兰州-日喀则-加德满都)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列车,将甘肃“一带一路”建设延伸通往雪域高原的南段尼泊尔。同年,兰州和尼泊尔加德满都结为姊妹城。尼泊尔驻华大使利拉?玛尼?鲍达尔认为,尼泊尔虽然国土面积小,但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亟待开发,尤其是地震后的尼泊尔百业待兴,教育、卫生、通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开发等方面期待中国投资者。

  “尼泊尔这样的内陆国家,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基础设施方面的不足,‘一带一路’建设为改善尼泊尔基础设施,推动尼中互联互通、实现互利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南德·巴哈杜尔·普恩说,尼泊尔希望能够加强更多的互联互通的活动,并且利用尼泊尔的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发展,以造福与人民。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介绍说,今年前5个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345.9亿美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为49.9亿美元,比重为14.4%,较去年同期上升6.7%。

  为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投资,在本届兰洽会期间,中国-东盟中心举办了专场投资推介会,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及新加坡的商务代表,向甘肃企业家介绍各国的贸易投资政策,在增进彼此认识的基础上,促进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合作。

  缅甸驻广西商务联络处商务代表邓伦武表示,缅甸与中国的年贸易额为100亿美元,占缅甸全球贸易的30%。缅甸有绵长的海岸线,优良的港口,与周边国家海上交通便利,随着缅甸与中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缅甸的港口也会成为中国西南出口企业的便捷出海口。

  马来西亚驻华使馆商务参赞拉兹达介绍说,目前,甘肃的蔬菜种子、家电、塑料、钢铁等出口马来西亚。“而马来西亚拥有自身的优势,希望将来在医疗产品、银行金融服务、橡胶产品等领域,与甘肃展开合作,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甘肃共有23家企业在东盟成员国直接投资,累计实际投资1.23亿美元。在东盟国家开展的承包工程项目有5项,完成营业额7564万美元。2016年,甘肃省与东盟10国实现进出口总值61.5亿元人民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有关国际组织也注意到了甘肃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纽带作用。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拉希德?阿利莫夫在本届兰洽会上表示,甘肃省在历史上处于东西方贸易大通道交汇之处的优越地理位置,是吸引各国商旅的中心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增长点,对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上合组织的跨地域性使本组织有条件成为连接亚太和大西洋,连接南亚以及中东的桥梁。 在这方面,我们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具有尤为重要的前景。” 拉希德·阿利莫夫认为,兰洽会成为欧亚地区促进思想交流,互鉴先进的技术成果,探索新型贸易体系理念的有吸引力的平台。(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