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出台“产业新政50条”

2017年07月12日 14: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成都7月12日讯(记者 钟华林) 7月12日,成都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围绕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重塑经济地理,提振发展信心,正式出台“产业新政50条”,即《关于创新要素供给 培育产业生态 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成都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产业新政“新”在何处?

  成都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谢瑞武介绍,这次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包括总体目标、创新要素供给、降低企业成本、培育产业生态等4个版块、13个部分、50条措施。

  总体目标包括4个方面:一是强体系,初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优生态,初步形成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体系。三是重落实,不断完善集成整合、协调配套、精准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保障政策红利充分释放。四是提能级,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让新经济成为增长新动能,促成一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持续涌现,使全市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成都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创新要素供给:着力增强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

  在政策制定中,成都始终秉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人才、技术、土地、资本、数据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重中之重。

  一是加快人才集聚培育。人才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成都要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坚持“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新人才观,充分延长人口红利,加快释放人才红利,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人才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聚集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高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引领力量。成都将强化高端人才激励,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青年大学生是城市发展的新生力量。成都将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鼓励青年大学生扎根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以内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确保各类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技能型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力量。成都将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为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并全额报销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费用,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还将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鼓励在蓉高校、职业院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设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同时,成都还将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医疗、创业等服务保障。还将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供给。成都创新资源丰富,成都将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结合”,加快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新动能。

  成都将鼓励技术创新源头供给,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在蓉科研机构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成都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鼓励校企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资助,力争建设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成都将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强新产品应用示范,促进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市场化应用,按照采购金额2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积极培养“独角兽”企业,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国内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成都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推动在蓉高校院所联合地方、企业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转化,提高本地转化率,给予最高10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

  成都将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对各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对各类主体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成都还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国家专利审查四川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服务能力。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三是优化土地资源保障。成都将从产业用地保障、工业用地弹性供应、土地出让价格确定和鼓励集约节约用地四个方面,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对工业用地实施弹性供应,即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弹性年期出让一般不超过20年,租赁年限一般不超过10年,到期后可续期出让或租赁。

  四是提升财政金融服务。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将从创新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的方式、扩大金融供给、优化政策性金融产品、促进产融结合、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着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将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成都发展基金,还将开展金融全产业链招商,对新设立或迁入的法人金融机构总部,给予最高4000万元的落户、办公用房(含租赁)和项目补助。积极争取境内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服务中心,对新上市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鼓励企业发债融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鼓励发展股权投资,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合伙制股权投资类企业中不执行企业合伙事务的自然人,股权投资收益适用20%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是强化数据资源支撑。将积极抢抓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主要特征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数据资源作为新型要素,从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进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三方面制定政策举措,推进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空间地理等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对重点产业领域的大数据示范应用重点项目,按项目投资总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第二,降低要素成本:着力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

  在这次出台的政策中,成都坚持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原则,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在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成本,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

  一是降低能源成本。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成都作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价格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将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供气,扩大用电、用气优惠政策范围,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将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培育组建售电侧市场主体,利用不同电力源的季节性特征,趸购水电、风电等优价清洁能源,开展增量配售电业务,从而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二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物流综合成本高是成都市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产业新政从降低企业通关成本、口岸场站操作成本和全程物流成本三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将完善口岸功能,推动货物集中查验,建设电子口岸,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和一体化通关,推行“7×24”小时通关,提高通关透明度和便利化水平。实施政府购买机场、铁路、公路口岸公共服务,减免国际货物进出口岸的吊装、仓储等费用。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和标准体系,完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三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将坚决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各类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保证金。

  将简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前置要件,备案项目不再设置任何前置要件,实行告知性备案,企业在开工建设前,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输入项目后即为备案。核准项目前置要件减为选址意见和用地预审两项。

  第三,创造最优发展环境:着力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产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打造一个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之必须,是立城兴城之必须。将努力创造最优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产业生态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一是培育优化产业生态。将从促进供应链创新应用、产业链垂直整合、产业跨界融合、强化中介服务配套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优化产业生态的政策措施。

  将设立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机构,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设立供应链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供应链内企业升级改造。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模式,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关键骨干型中小企业,可享受与本行业龙头企业同等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中介服务业。

  二是创新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当前,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在产业功能区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三是拓展企业“走出去”新空间。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已是一种必然。将从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拓宽“走出去”渠道、强化服务保障、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四个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

  未来5年,成都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进一步织密国际航线,稳定开行“蓉欧快铁”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鼓励企业海外布局,对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新设境外企业给予支持。为此,成都将加强涉外中介服务和对外交流服务,力争5年内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建设30个“海外成都”工作站。同时,将支持企业跨区域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对总部留在成都的外迁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