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记者 杨淼)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推广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通知》提出,将在全国或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内,推广涉及:科技金融、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外籍人才引进和军民融合四个方面共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这无疑对创业者们又抛出了一大“红利”。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国艳、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崔书文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经济热点面对面》。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大好,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创业者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借此“东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国艳、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崔书文做客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主办的《经济热点面对面》第345期访谈节目,畅谈了在创业热中的冷思考。
人才和融资是创业企业发展中的两大“壁垒”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国艳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刘国艳在访谈中表示,人才和融资是目前创业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刘国艳说,在前几年创业企业创立手续会存在很多问题,但随着国家的简政放权以及政策的支持,创业者纷纷表示在这方面已经没有什么阻力,现在面临最多的问题还是人才。
她谈到,现在人才很难获得,因为国内的教育背景下培养的人才和创业企业需要的实操性人才很难匹配,存在一定差距,这就造成了创业企业很难找到适合的人才。而且国内人才的成本非常高,工资要比美国同样等级的人才高两倍,这对创业企业来说是第一大难题。
第二个难题,刘国艳认为是融资。现如今很多初创企业都是轻资产,而这种背景的初创企业想获得银行贷款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如今我国的创投机构增长量非常大,但是对于有创新性的技术创业或者更前端的创业,他们会觉得风险太大,对这方面的投资还是非常谨慎的。
刘国艳提到,现在初创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创投机构在甄选投资项目时也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她认为,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获得资金这方面还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互联网+双创”处在社会产业变革的“风口”
经济日报社高级记者崔书文做客中国经济网《经济热点面对面》栏目。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提出来后就一直和双创联系在一起,对此崔书文表示互联网对于双创来说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互联网+”是社会变革、产业变革的一个大风口,中国正在这个风口上,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应用上绝对处于领先地位。而创新创业的热潮与“互联网+”的结合正处在这个社会产业转型的过程中。
他说:“互联网+创业门槛比较低,主要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变化。”他举了共享单车的例子,共享单车使用了移动支付的技术就变成了现如今如此庞大的产业,门槛相对比较低,主要是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
另外崔书文提到,“互联网+创业”的创业者基本都是年轻人。他觉得这很重要,只要创业者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勇气就会有机会。因为在这个背后有无数个天使投资者。
崔书文介绍,中国目前有2万多名天使投资人,只要有足够的创意和好的模式,资金不是问题。他说:“现在大学生创业很多都是和‘互联网+’相关联的。‘互联网+’对推动中国这一轮创新创业,取得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风口足够大,又是年轻人创业,这个面会更广阔。”
应届毕业生创业值得鼓励 但前期要有知识积累
谈到了应届毕业生创业的问题,刘国艳表示,应届毕业生创业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在创业之前需要有一个知识的积累,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刘国艳表示,大学生创业确实有局限性。但是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每年大学生毕业学生很多,如果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话,可能很多学生就会面临就业问题,双创提出来以后,大学生就有了另外的就业渠道,可以选择创业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是个好事。
但是,刘国艳也提到,目前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创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她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之前需要有知识的积累、基础的积累,需要有充分的准备,然后再去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
她举了一个上海创客的例子,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干过物流、开过超市、许多事情他都实践过,后来在创业过程中,他发现应该将创业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于是他和他的老师同学共同开发了一款节能产品,目前在市场推广的非常成功。
刘国艳表示,一些创业者拿出所有的资金来创业,对于创业者本身而言,决策时会受到限制,会出现不理智、一意孤行的现象,反而容易失败。她建议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去找一些创投机构的人去聊一聊,把他们好的想法说出来,征求一下这些创投机构的意见。这些创投机构本身对市场比较了解,也有一定的积累,可以提供一些很好的建议,对大学生后面的创业会很有帮助。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