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召开

2017年11月03日 15:0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无锡11月3日讯(记者薛海燕)11月2日 ,第九届中国 (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开幕式在江苏无锡君来世尊酒店召开。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新雄、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等出席了今天大会开幕式 。今天参加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专家和代表,主宾城市青海省西宁市以及青海省海东市、海南州、河北省张家口市、甘肃省酒泉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河南省南阳市等50余个政府团组组团参会观展以及协鑫集团、国联集团、十一科技等赞助商代表和新能源各界行业领袖等。

  无锡市委市长汪泉表示,能源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和战略资源。近年来,无锡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优先选项,着力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加快新能源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全球太阳能理事会主席、亚洲光伏产业协会主席、协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先生表示,平价,是新能源发展摆脱补贴依赖,实现成为可替代能源的必然途径。近年来,随着光伏和风电的大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产业化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产品利用效率的快速提升和成本的大幅下降。在我国去年光伏领跑者项目中,出现了每度电0.45元人民币价格,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0年风电和光伏电技术将成为许多国家最便宜的发电方式。这些数据都有利的证明了光伏技术在经济性、可应用替代性的潜力,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今年开始协鑫一方面倡导科技+金融+服务的新的模式来进一步的降低光伏产业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协会平台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降低成本提升光伏市场竞争能力,让新能源成为联合国所提倡的“人人可以享用的可再生能源”。

  埃塞俄比亚国家投资委员会副总干事阿贝贝·阿贝巴约先生表示,我们已经认识到国家经济可持续的发展离不开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埃塞俄比亚当然在这方面是持续进行发展,在过去十三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能源行业的增长率,每年增长率达到了11%,从这个角度来说,埃塞俄比亚在新能源发展方面,我们投入是巨大的,可以说在所有的非洲国家当中,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也是排在前列,特别在新能源各个行业的投资也是巨大的。现在我们这个目标,讲到新能源,我们总体的计划要达到4GW,这里面包括太阳能,同时包括水利能源、太阳能和其他各种的新能源。我认为这样一个目标为未来国家新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很好基础,同时也对国外的投资也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机会。讲到埃塞俄比亚,我们目前推出了“国家振兴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装机容量达到17GW。

  国家能源局代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先生表示,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已经成功举办八届,为新能源产业搭建了研发、制造、应用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绿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大会聚焦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紧扣时代主题,突出新思想、新模式,以创新思维服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体现了新能源发展为全体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本次大会机会充分碰撞思想,交流经验,达成更多更好更优质的合作,携手奋进,共同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大会在规模还是规格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展览面积近4万平方米,将举行十余场高端论坛和三十多场现场活动,期间来自全球新能源领域的精英翘楚将齐聚无锡,共同探讨新能源领域的最前沿的技术和应用前景,为该市“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无锡注入强劲新动力。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