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山水一半城。罗湖区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起点与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生态环境优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65%,入围联合国环境署“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曾是深圳最繁华、最核心的罗湖区,也最早面临土地、空间等“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局。
释放大体量产业空间
对罗湖而言,创新是破解难题、支撑发展的转型契机。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介绍,2015年8月,深圳在罗湖区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工作,罗湖也随之迎来转型升级的春天。在此基础上,2016年,罗湖规划与推动了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的建设,在青山绿水和成熟城区之间,打造“无边界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加快构建“北科技创新、南金融商贸”的产业新格局。
11月18日,作为第十九届高交会的“重头戏”之一,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正式开园,新一批合作和引进项目签约入园。罗湖区区长聂新平表示,这是罗湖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具体举措,标志着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建设步入全新阶段。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有多大?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局长石兴中告诉记者,这将是深圳原特区内连接成片、用地潜力最大的产业空间,产业带总面积将达57.06平方公里,建成区12平方公里,超过罗湖建成区的三分之一。届时,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可纳入城市更新的土地空间约250万平方米,政府长远可整备用地达193万平方米,将逐步释放超过1000万平方米大体量、成片区的产业空间。
“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石兴中介绍,从区位上来说,罗湖是深圳的中心城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要塞,拥有“口岸+深圳火车站”的独特优势,一区之内有罗湖、文锦渡、莲塘3个口岸,是连接香港最便捷、最快速的区域。而与产业带毗邻的笋岗清水河片区,创新金融产业带已初现规模,红岭路将被打造为世界级金融街,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产业和人才支持。
产业空间如何释放?石兴中表示,罗湖将以强区放权为抓手,通过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以及土地整备等手段,为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释放用地潜力和发展空间。产业带内曾有一批老旧工业区、仓储区,不仅产业低端,还占据了大量存量土地资源。通过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转型,将释放大批全新产业空间,支撑新兴产业与高端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土地挖潜、更新返还土地利用,并结合土地供应放权,推动重点产业项目遴选与产业用地挂牌出让,实施精准供地,逐步破解土地供应长年为零的困境,引进并留住重大项目。
据悉,经过土地挖潜与整备,清水河片区已挖潜土地资源68.9万平方米,用于出让引进总部企业或政府主导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打造产业带核心引领区。其中,红岗国际创新广场作为产业带的核心,整合了清水河片区原低端产业用地,形成了连片土地资源36万平方米。为加快建设,罗湖区还与大型国企深圳投控集团合作,由双方共同出资成立合作公司,成为红岗国际创新广场统筹主体,统筹园区公共空间、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统一园区运营。
经过1年多的建设,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已初显成效,产业空间正加速拓展。目前,产业带已建成产业园区8个,建筑面积共68万平方米。同时,启动了17个产业化城市更新项目,其中8个项目已开工建设,4个项目通过产业规划审核。2017年,新建成的城市更新项目或园区将释放近5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产业带已形成产业空间持续、滚动供应良好的格局。
建设创新生态集群
有了空间如何发展?罗湖区副区长宋强说,罗湖始终坚持产业空间扩容与产业转型升级同步,多路径实现老城区创新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坚持差异化、有所为有所不为,产业带规划布局“一校三谷多园区”,将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全力打造成为深圳东部高新区。
2016年,罗湖区政府全面修订了产业政策,强化扶持力度,并于同年11月发布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产业带要形成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罗湖区又相继出台《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旨在发挥创新型产业用房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基础创新偏弱是罗湖产业发展的短板。”宋强表示,希望有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企业进驻产业带,不管是初创企业还是大企业都欢迎。产业带要发展,首先需要大项目驱动,需要龙头企业来牵引与支撑。从创新链来讲,新型研究机构的引进对罗湖补齐短板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基于此,随着产业带建设的逐步推进,软通动力华南总部、云康健康集团、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瀚海基因、赛宝研究院、海外人才离岸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引进并入驻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预计2017年将新增产值34.1亿元,新增纳税2.1亿元。
目前,以进元大厦为核心基地申报的深圳十大双创示范基地已于今年3月底获得授牌;美国波士顿海外创新中心项目于5月获得深圳首批十大海外创新中心授牌;中药材与植物药检测中心项目已获批深圳市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中欧金融科技研究院获得“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科技金融项目批复。
产业带良好的创新氛围已初步形成,产业带建设所带来的企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据统计,2017年,产业带专利申请量翻倍,新成立新型研究机构7家,新增创新载体6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
预计到2020年,大梧桐新兴产业带将初步建成为深圳市东部高新区,成为深圳国家高新区拓展区;形成创新要素集聚、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经济体系,新兴产业规模1300亿元、产业增加值400亿元、新增税收16亿元;互联网、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以上;初步建成新兴产业总部基地、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命健康产业园等10个产业园区,创新载体累计达100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