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青年学生在成都创业3年,会有怎样的收获?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王军的答案是:创业公司估值近亿元,年营收过千万元。
3年多以前,正在电子科大读博且对数据挖掘兴趣浓厚的王军敏锐地发现大数据风头正劲,在导师的支持下,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成都知数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打产品“卧龙大数据”一经推出,立即获得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和移动通讯企业等多方青睐,已成功获得两轮千万元级的融资。
说起在成都创业的成功,王军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成都确立的“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近年来,成都市多次出台相关人才政策。今年7月份,颇有含金量的“成都人才新政12条”出台。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成都市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明确要将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政策创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起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据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成都吸引新落户青年大学生人才8万余人,呈现新一轮“井喷”态势。
成都人才政策的针对性,体现在“急人才所急,想人才所想”。“先落户后就业”的落户政策,使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凭毕业证即可办理落户手续;“租售结合”的住房政策,包括提供人才公寓、产业新城配套租赁住房等,确保了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扎得下根;“蓉城人才绿卡”政策,集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分层分类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资金扶持等服务保障。
优化平台载体,吸引国内外高校院所人才到成都创业,是成都市的创新之举。对国内高校院所,成都市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先后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3家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成果转化区、双创集聚地等,有效推动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目前已建成环川大、电子科大等3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带动社会资本投入5亿多元,创新孵化载体面积超50万平方米,促进高校院所在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
成都早已把招引人才的目光投向海外,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创造性地构建“双向离岸”工作模式,突破海外人才来蓉时间空间限制,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新创业载体。设立了规模达4亿元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建成3000平方米的离岸基地载体,挖掘16个国家166个人才创新创业项目,首批项目已注册落户。
政策好还要有落实。“青年人创业,不仅缺钱,而且因为刚刚走向社会,没有人脉资源,没有‘关系’。但在成都,只要项目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政府部门都是你的‘关系’。”创业之初,王军曾担心没有“关系”难办事,但3年的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多余”。
知数公司在配套完善的成都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拥有700多平方米的办公空间。“周边房租每平方米八九十元,而这里每平方米只用交27元。这样算下来,每年可节约房租50万元左右。”王军告诉记者,公司能顺利入驻,完全是因为公司的发展方向符合高新区的政策。王军说,今年以来,公司还先后获得总共100多万元的多项政策扶持资金,但没有一项来源于“走关系”。
“成都对人才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欢迎,真的是很有温度。”王军感慨地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