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构建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因海而立、依海而兴的山东,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占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域面积相当,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守着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蓝色宝藏”,海洋成为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前不久,山东召开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作出全面部署。山东将把海洋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策源地,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海洋发展的高能加速器。为此,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海洋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山东吹响了建设新时代海洋强省的号角。
智慧海洋建设扬帆远航
山东不断加快科技兴海步伐,推动智慧海洋建设,为海洋产业发展拓宽领域
今年年初,《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热映,影片中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正是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
这个“海上巨无霸”高约37层楼,可以在水深超过3000米的海域作业,最大钻井深度1.52万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能在15级飓风下屹立不倒。过去,深水平台设计建造被国外所垄断,中集来福士凭借“上下船体平行建造、2万吨门吊整体合拢”这一深水平台建造模式革命性创新,一口气承接了6座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合同,以及一批自升式平台和海工特种船,从2010年开始陆续交付钻井平台,占中国交付深水钻井平台数量的80%,覆盖了全球主要产油区,包括海况条件最为恶劣的挪威北海。
经略海洋,山东坚持世界眼光,力争在全国创一流、在全球争先进,不断加快科技兴海步伐,推动智慧海洋建设,为海洋产业发展拓宽领域。前不久,日照市岚山区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的世界首座用于深远海养殖“深蓝1号”全潜式网箱建成、下水,被拖往距离日照市岚山区以东100海里以外的黄海冷水团区域,开创了世界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的先河,实现了推动我国海水养殖从近岸向深远海拓展的突破。
三文鱼属冷水鱼,最适合生长在15℃至18℃的水域中。长期以来,我国因夏季海域水温较高和技术装备限制,只能望洋兴叹。与此同时,我国黄海存在一个世界罕见的浅水层冷水团,它位于黄海中部洼地的深层和底部,面积13万平方公里,接近一个山东省的陆域面积。
据介绍,“深蓝1号”网箱是基于绿色理念研创的深远海养殖重器,具有完全独立的知识产权,采用了多项最新专利技术,并将由中国海洋大学首创的波浪能发电半潜平台提供绿色能源,可实现高海况海域安全生产。专家预测,有了这个“金刚钻”,可催生千亿元级产值的冷水鱼养殖产业链。
“及时雨”润泽“海洋牧场”
山东积极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动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盘活海洋产业资源
海洋领域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大、周期长、风险高,破解海洋领域投融资体制制约的难题显得尤为重要。初夏时节,潍坊滨海海洋经济新区的滩涂养殖区,阵阵海风吹来微微的腥咸味,每当潮水退去,整齐划一的贝类养殖网格状海洋牧场便浮出水面。
贝类养殖在潍坊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产量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贝类一般是在每年春季下苗,当年秋后采收,这也决定了贝类养殖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周期性。“企业在养殖周期时点的资金需求较大,以往向银行贷款最头疼的就是没有抵押物。从去年开始,凭着公司的八个海域使用权,农行提供了7000多万元贷款支持,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龙威实业财务负责人王旭祥感慨地说。
“为海洋经济发展注入金融动能”,农行潍坊滨海支行行长单连良告诉记者,海洋牧场是一种全生态的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滩涂贝类养殖有利于沿海滩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恢复莱州湾近海渔业资源有重要意义。针对从事海洋渔业产业的龙头企业,农行潍坊分行拓宽押品范围,将海域使用权、土地使用权等纳入标准化担保范围,不仅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也盘活了海洋产业资源。
日照市岚山区拥有优越的海域条件和丰富的养殖资源,除出产海带、裙带菜外,还盛产海虹、牡蛎、鲍鱼、海参等,是山东重要的“海上菜园子”。为解决养殖品种单一的不足,提高海洋综合利用率,该区在辖区海域大力推广“立体养殖”新模式,水面贝藻兼养、垂直面上中下立体养殖,海底海珍品底播增殖,让海域产值成倍增长。但是,前期投入让渔民犯了愁。“仅养海蛎子这一项设施投入就得1万多元,再加上海虹、海参,每户平均需要前期多投入5万元至6万元。”岚山三永水产合作社理事长李宝法告诉记者。
“渔民不缺渔船,‘渔船抵押贷款’正对路。”岚山区安东卫街道的养殖户张庆东提起当年贷款的事记忆犹新。据统计,近年来农行岚山支行累计发放的渔船抵押贷款超过3000多万元,帮助了上百户渔民。如今,海水上层的海带与中下层海蛎子、海虹、毛蛤等贝类共生共荣,“海上菜园子”初具规模,渔民的收入平均增长了两倍多。
陆海统筹抱团向海
山东17地市以海带陆,辐射带动内陆腹地产业转型升级;陆海统筹,实现产业融通、优势互补
在新起点上挖掘海洋经济新动能,必须要有新视野、新坐标。山东有7个地市倚海靠海。如今,全省17地市转变观念,以海带陆,辐射带动内陆腹地产业转型升级;陆海统筹,实现产业融通、优势互补。
“智借八仙渡沧海,巧将仙境落人间”,蓬莱八仙过海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锋发掘当地独有的仙海文化资源,打造了以八仙传说为主题的八仙过海景区和以东方神话传说源头——三神山传说为脉络的三仙山风景区,开业当年就接待游客50万人次。在打造了亚洲最大海洋馆——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之后,他们又把海水“引入”内陆齐河县,成功运营了世界最大的室内海洋馆——“泉城海洋极地世界”和“泉城欧乐堡度假区”,促进齐河率先进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成为国内用全域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
港口是海陆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5月15日,日照港第3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的投用,其原油接卸能力已跻身全国前三位,服务内陆企业的能力大为增强。日照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蔡中堂告诉记者,他们沿瓦日线在山西、河南等地开设了四大物流园,日照港已成为鲁南及中原、西北地区最便捷通达的出海口岸。
位于内陆的济宁太阳纸业公司,从“一带一路”国家进口优质木片,通过“太阳号”木片班轮运送到日照港,再经铁路运送到兖州本部。“虽然不靠海,但依托日照港,我们正着力培育发展集装箱运输、内河运输、陆路运输等物流体系,打造对接‘一带一路’、服务企业的物流大军。”太阳纸业董事长李洪信说。
眼下,山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布局海洋发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继续耕海探洋,向“蓝色宝藏”深处进发。(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朱 沙)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