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利库布其治沙30年成果报告在京发布 治沙经验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2018年06月30日 10: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会议现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淼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0日讯(记者 杨淼)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京举行。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了亿利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实践。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治沙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发展,并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核心是就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引领,践行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

  库布其治沙30年带动10万群众脱贫

  治沙经验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30年来,亿利集团和沙区人民在国际国内各方力量的帮助下,在库布其坚守治沙30年,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公益资金30多亿元,治理沙漠910多万亩,带动库布其及周边群众10多万人脱贫致富,探索、总结、创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库布其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1+6”的生态产业体系。

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主办方供图

  王文彪强调,库布其当地的农牧民,是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如今,库布其沙漠周围组建了232支亿利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人。还有近1500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

  在王文彪看来,“库布其模式的关键,就是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

  据记者了解,今天,库布其模式已走向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青藏高原等我国西部荒漠化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并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更广袤的荒漠化地区带去绿色希望,也带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亿利库布其治沙30年成果力证治沙硕果

  有效降低京津地区风沙灾害

  会上,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三家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了《亿利库布其三十年治沙成果报告》。中国林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文斌,代表联合课题组介绍研究成果。

  报告从治沙、生态、产业和扶贫多个维度总结了亿利库布其治沙的成就,指出库布其沙漠综合治理910万亩,创造了5000多亿元生态财富,使10多万沙区民众受益。杨文斌指出,“库布其综合治理的成功,靠的是产业治沙。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亿利人逐渐探索、创造了一系列世界领先的治沙专利技术,研发了1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三耐’种质资源。亿利人正在研发无人机植树、机器人植树和大数据植树等先进技术。这些创新也是亿利库布其治沙为中国生态建设进程留下的宝贵财富。”

  报告表明,库布其沙漠曾经是“悬在首都上空的一盆沙”。经过亿利集团和当地农牧民3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沙尘天气由1988年的50多次减少到了2016年的1次;降雨量由不足100毫米增长到400多毫米,生物多样性增长到530多种,植被覆盖率达到了5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团队发布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对京津冀大气质量影响评价研究报告”。该报告用详实的数据,说明库布其作为离北京最近的沙漠,经过30年有效治理,在降低京津地区风沙灾害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研究团队通过对若干典型沙尘过程的科学模拟分析,评价库布其沙漠植被恢复,改变下垫面特性后对沙尘过程中的扬沙和沙尘传输的影响,提出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和生态改善对京津冀地区因沙尘危害减缓的贡献,包括频次的降低和每立方米颗粒物的减少等。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