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长江在湖北接纳汉水后,折向东南进入江西。在这里,长江迎来了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每年经鄱阳湖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了黄河、淮河、海河水量的总和,对维系长江中下游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江西始终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统筹推进九江长江、鄱阳湖及源头地区生态保护,进一步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实现全流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全流域”保护长江生态系统
江西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发展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全省上下形成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
在千年瓷都景德镇昌江、南昌赣江赣东大堤、九江彭泽县长江沿岸,一条条风光带充满诗情画意,与层次分明的江滩相映成趣。通过修复流域水生态,原有的水土流失、饮用水保护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这些地方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近年来,江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全流域、全方位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着力打造“外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长江“最美岸线”。
为确保送入长江的每一滴水都是清澈的,江西坚持问题导向,在保卫蓝天上攻坚,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城市“四尘三烟三气”专项治理,让“江西蓝”成为一种常态;在呵护碧水上攻坚,开展“清河行动”,对全省“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深入实施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水污染等综合整治行动,全面消灭劣Ⅴ类和Ⅴ类水;在守卫净土上攻坚,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置,加快推行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扎实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净土……
如今,江西沿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去年以来在鄱阳湖骤增近一倍,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绝迹20余年的颌针鱼在上游的乐安河重现,江西全流域三类以上水质保持在80%以上。
“全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制度
7月27日,江西正式发布《江西省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结构,并充分考虑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周边相邻省份湖南、湖北等相衔接,以助力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
江西把推进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有机结合,坚持用“生态制度”为“绿色发展”引路,把健全生态制度作为引领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努力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源头严控”机制。积极推进省域空间规划编制、“多规合一”试点、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等工作,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693万亩,基本建立了最严格的管控制度。完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基础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部出台。
完善“过程严管”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最广、规格最高、体系最完备的五级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实行全流域生态补偿,两年来共筹集分配流域生态补偿资金47.81亿元。加快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赣江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赣江新区城乡环境保护监管执法试点。
强化“后果严惩”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突出领导干部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化解产能过剩等指标考核。
“全方位”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江西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升级、通道建设、开放合作、城乡发展等重点领域,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让新动能尽快成长为“主力军”。
南昌紧紧扭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在“育”上做文章,聚焦电子信息、汽车与新能源汽车、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性、优势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南昌产业发展的新支柱、新引擎。
九江加快建设区域航运中心,推动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推进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三大工程”,全力打造万亿元临港经济带。
赣州大力推动稀土和钨、家具等传统产业升级,建设中国稀金谷、现代家居城,打造新能源汽车科技城、青峰药谷、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加速绿色发展步伐。
当前,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与此同时,江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新技术、新业态开展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专项行动,驱动产业由“重”变“轻”、由“黑”变“绿”。2017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能耗同比下降2.81%。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3%。
江西正全力构筑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让“生态美”永驻赣鄱大地,让“城乡美”装点幸福家园,让“生活美”成为良好风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