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双创活力增 发展底气足

2019年06月12日 10: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创业创新,首选之地,北上广深。不过,从2017年起,浙江省杭州成功逆袭,成为国内海外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连续8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18年,杭州的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第一;人均创业热度高于北京和上海,新增创投机构数量也超过北京和上海。

  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开幕在即,主题是“汇聚双创活力,澎湃发展动力”。本届活动周以杭州市为主办城市。届时,7大板块、17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将集中汇聚双创活力、展现杭州澎湃发展动力。

  创新基因深入骨髓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城市,理应当好“排头兵”,做好“领头雁”。

  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赞誉:“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创新活力之城。”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告诉记者,G20杭州峰会之后,杭州重新确定发展定位,提出要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全新的发展目标,需要杭州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

  底气来自于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天堂硅谷”到“一号工程”,从建设创新型城市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杭州数字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在全国城市前列,争创“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

  底气来自于人才。十年前,未来科技城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经吸引4万多名年轻人创新创业。5年前,云栖小镇还是一个传统工业园区,如今已经集聚了4200多名科技人才。

  底气来自于环境。在杭州,既有娃哈哈、吉利、万向、传化等“常青树”企业,也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还有数以万计怀揣着梦想的创业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数字技术变革与数字产业变革高度契合的“黑土地”。

  这是杭州的活力所在,也是杭州创新基因的必然结果。当创业热潮席卷全国,杭州这座创新活力之城,正迈向“双创示范”2.0版,成为国务院“双创”升级版的先行者。

  创新载体串珠成链

  在创新基因的推动下,一个个平台载体相继涌现。

  杭州城西,一条全长33公里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串联起梦想小镇、未来科技城等创新平台。

  一路向西,便是青山湖科技城。这里是浙江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全省21%以上的省属科研机构在此安家,高新技术产业占八成以上,累计聚集46家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创新载体,2800多名高端人才携手127家规上企业、65家国家高新企业、700多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助推杭州的高质量发展。

  青山湖畔的微纳智造小镇,规划形成“研发孵化核心区+高端制造功能区+商住配套功能区”的“一核二区”发展格局,构建“产、学、研、平台、基金”组成的“3+2”产业生态,引进高端新型存储芯片、光刻机浸液系统研制中试等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汇聚了26个总投资256亿元的产业链项目。

  临安区委书记卢春强向记者介绍,青山湖科技城特别注重以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着重培育和做强装备制造和集成电路两大产业,培育成为新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已经占青山湖科技城规模工业的74%,集聚了杭叉集团、杭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近三分之一的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相关项目。

  杭叉集团专业制造叉车和运输设备,产量与销售跻身全球行业前列,年产叉车15万台,储存在仓库里的构件多达6000余种,成品叉车门类规格1000余种,每天的成品叉车发货量近千台。

  以前产品出货前,8个仓库管理员平均得花上十几分钟才能找到“目标发货件”。自从有了云仓库定位系统,搜寻一辆叉车仅耗时2秒钟,且零误差。这是杭叉集团与香港大学浙江科学研究院合作打造的新一代智慧仓储管理系统。

  据企业负责人介绍,自港大科研院、浙大能源研发基地等科研院所入驻科技城以来,像这样的院企合作越来越多。目前已发布院企合作科技成果近500项,100余项实现了转化。此外,科技城还在产学研联动上下“猛药”,出台“黄金十条”产业政策,加快产业培育。

  截至2018年底,杭州累计建设市级标准化众创空间138家,市级孵化器14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55家,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2家,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第一位。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17年度考核评价结果,杭州10家单位进入A类,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创新生态有容乃大

  阿里巴巴为什么诞生在杭州?马云说,是杭州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创业的风气造就了阿里。

  这并不是个例。16年前,当医学博士丁列明放弃美国高额年薪选择回国时,中国药企在国际竞争中还难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庐的我们不被行业、专家认可,国内大医院也不接受和认同我们的研究。”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回忆说,2008年,“贝达”进行盐酸埃克替尼三期研究,资金链断裂。那一年,他给余杭区政府写了报告,获得1500万元的帮扶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2011年,丁列明带领团队研发的第一款创新药凯美纳上市。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一举打破同类进口药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

  “贝达药业蒸蒸日上的背后,离不开杭州这棵大树。”丁列明向记者坦言,贝达的成功,得益于国家大力鼓励创业创新的人才和产业政策,也得益于杭州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

  政策、人才、平台、资本和环境全面优化的“双创”生态体系,让杭州快速跻身全国创业创新“第一方阵”,大批带着创新项目的人才和企业相继来到这里。

  如何让栖身于此的优质创业要素发挥所长?周江勇认为,政府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帮助解决人才、资金等企业发展中的迫切问题,让创客在杭州创业创新有不竭动力、无后顾之忧。

  首先,要激发双创主体的“内生”活力。以新华三为例,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约17%,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截至2018年底,共申请专利超过95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接近90%;国内外商标注册申请接近1000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28项。以平均每天3项专利申请的速度,新华三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标杆。

  其次,要降低行政壁垒和制度成本。以“最多跑一次”为突破口,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市9593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办结,90%以上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办理商事登记事项,切实降低创业门槛,减轻创业负担。

  再次,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的关键一环。杭州是全国首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试点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为了护航创业创新,杭州密织知识产权“保护网”,引导企业向发明专利、PCT专利等高质量、高水平知识产权倾斜。

  包容的创新生态,让杭州成为“创业乐土”:2018年上半年,杭州新设区块链技术研发型企业359家,同比增长25倍;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76家,同比增长6倍;新设机器人研发制造销售企业236家,同比增长77.4%,“全域创新”格局初现雏形。(经济日报 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燕飞)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