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陕西宝鸡明确深化国企改革“施工图”

2019年11月27日 11:0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海 涛

  连日雨雪,寒意袭人,位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的西凤酒公司门前却车水马龙,上百辆物流车有序驶入厂区。

  日销售白酒200吨,订单排到明年,前三季度销售额超41.62亿元,生产、销售双破纪录。曾经闻名全国又曾经一度沉寂的西凤酒如今产销两旺。在西凤集团董事长张正看来,聚焦主业“瘦身强骨”是国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现生机的一剂良药。

  在推进国企供给侧改革中,企业如何聚焦主业提升品牌影响力?一系列转型升级措施,为宝鸡国企开出了良方,并取得了实效。

  主业不同,市场不同,问题不同,固本为上。近年来围绕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决策部署,宝鸡市先后制定出台“1+N”系列政策文件。今年印发《进一步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0年)》,从提升公司治理、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瘦身健体、推进创新提质等10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国资国企改革的“施工图”。按照“一企一策”的思路,力求改善国企机构臃肿、层级过多、产品多而不强等顽症。

  今年以来,宝鸡在全市国企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开出了“忍痛减肥,聚焦主业”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处方。

  西凤集团的各类品牌白酒一度高达上千种,同时集团业务涉及多个行业,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西凤集团的“处方”“瘦身”:一是按照非主导产业、经营不好的、发展潜力不足这三个硬标准,启动酒店、包装等注销工作,全面退出不具竞争优势的非主业领域。二是全面停止“西凤酒”及其系列产品的开发,压缩西凤酒及其系列产品规模,优化产品结构,聚力构建以高端产品为引领的清晰产品矩阵。

  一系列“减法”措施,迅速激发出主业主品牌的效益。今年1月至9月,西凤集团利润总额达8.44亿元,同比增长8.33%。

  像西凤集团这样“以减求增”的举措正在宝鸡国企中迅速裂变,涉及白酒、装备制造、煤炭、纺织等多个领域,当地27家企业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17.44%。

  化解过剩产能是宝鸡国有企业自我“强骨”的又一着力点。

  宝鸡红旗民爆集团董事长贺军社认为,民用炸药去库存,关键在于一个“调”字,要在产品结构和服务链条上下功夫。

  作为国内民用爆破行业的先行者,红旗民爆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变生产炸药这一个“点”为工程服务一条“线”,持续加大爆破服务尤其是一体化爆破服务的市场开发。今年前三季度,该企业爆破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

  调结构让宝鸡很多国企找到了发展之路。今年前9个月,宝鸡国资系统监管的18户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上年的亏损6.8亿元,一举转为盈利19.3亿元。

  联大靠强是宝鸡国企面向市场大范围配置要素的又一良方。

  近年来,宝鸡实施大集团战略,长岭集团、长岭机器厂、长岭科技、渭河工模具、陕铜公司整体并入陕西电子信息集团。宝光集团、陕开集团整体并入西电集团。宝鸡机床由秦川机床控股,实现了两大机床制造企业的资源整合。

  宝鸡机床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张春生说,秦川机床和宝鸡机床两个企业之间实现了从市场“对手”到“队友”的转变,这种转变让双方实现信息互通、科技共享。

  2016年,宝鸡机床投入的科研资金不过3519万元,而今年投入的科研资金翻了一番。企业不断引进消化对接国际先进技术,今年11月上旬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该企业一次就从德国、日本、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企业采购了价值1700余万元的高科技设备。

  在宝鸡,“聚焦主业抓改革、处僵治困谋突破、化解债务防风险、强化监管提效能、维护稳定保民生”五大举措的改革红利正在国企释放。(经济日报 记者 张毅 通讯员 海 涛)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