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东文旅市场又热闹起来了

2020年04月27日 10:2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为推动全民文旅消费,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广东省推出多项刺激消费的措施。比如,加大资金支持、云旅游、发放消费券等举措,促进广东旅游市场逐渐恢复。

  广东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业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市场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精心策划“广东人游广东”系列活动,开启了旅游复兴之旅。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停摆的广东旅游市场正在重启,顺德近日启动“品美食,促消费”——世界美食之都主题活动,自4月14日开始,联合微信面向市民和前往顺德的游客派发60万张共计1亿元消费券,推动全民文旅消费。为促进消费回补,提振居民的消费信心,广东省推出了多项刺激消费的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支持、云旅游、发放消费券、“广东人游广东”等举措,广东旅游市场逐渐恢复。

  “感觉佛山市民的消费热情全部恢复了。”富豪西餐厅负责人罗景文开心地告诉记者。4月10日,广东省佛山市多地发放消费券。佛山南海区启动1亿元“南海版”消费券,佛山禅城区也将发放第一批1500万元消费券。近日,佛山市市长朱伟来到岭南天地商圈,带头鼓励消费,助推佛山商圈进一步“回暖”。

  日前,广东出台《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业平稳健康发展 扩大市场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将调剂安排4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文旅企业应对疫情、缓解生产经营困难、振兴市场。同时,为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向旅行社暂退部分服务质量保证金,目前已为1918家旅行社退还质保金6.45亿元。

  4月7日,“韶关人游韶关”首团启动仪式在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山旅游景区举行。41名游客成为韶关本地游重启后的首批游客,开启了“云门山飞瀑、玻璃桥、赏花一日游”。

  之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专门下发关于部分地级市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试点恢复经营活动的通知,提出肇庆、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汕尾等省内12个地级市旅行社可试点恢复本市区域内的团队旅游经营活动。消息一出,多个试点城市文旅部门以及属地旅行社迅速响应。

  肇庆作为本次旅游重启试点城市,开展了为期一天的“封开小桂林绿色生态美景之旅”。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使旅游市场停摆后,广东旅游市场重启的第一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汪一洋表示,这是广东精心策划的“广东人游广东”系列活动,并鼓励各地市开展“省内联游”,同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记者注意到,佛山市人木美术馆客栈、润岚雅居等7家佛山民宿也于近日联合宣布,向市民游客发放总价值超百万元的代金券,诚邀广大市民前来居住体验。“希望这次活动能帮助民宿将入住率尽快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润岚雅居负责人刘信朝介绍,作为首批获颁“佛山民宿”标识牌的民宿之一,位于逢简水乡青云巷的润岚雅居将派发1000张代金券。

  4月9日晚,携程第四场直播再次创新,携程董事长梁建章与携程集团党委书记庄宇翔分别坐镇深圳、广州两个分会场,延续了自“旅游复兴之旅”以来一周一会的特价放送,一场直播成交总额达1323万元。

  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很多景区开启了“云旅游”模式。在飞猪平台上,直播“云旅游”热门城市与清明出游热点城市的重合度高达九成,深圳和广州的旅游复苏力位居前五名。

  广州文旅企业开启了线上线下联播的有益尝试。“我们将在广州塔和线上VR展览,实现线上线下联展。”广州牛犊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枫介绍,4月底将在广州塔举行疫情题材作品展览,同时结合线上VR展览实现线上线下联展,并在海珠区的其他旅游景点及下属街道办巡展。

  据了解,4月4日至4月6日,广州市属博物馆共举办了54个展览,组织线上、线下活动项目9个,超过700万人参与了15家市属博物馆的线上开放活动。其中,红色史迹类博物馆举办展览22个,线上活动的参加人数突破620万。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在局双微、虎牙等新媒体上展播大批经典剧目,如广州粤剧院《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碉楼》《孙中山与宋庆龄》等,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在家欣赏各类高品质文艺作品。

  南湖国旅总经理郑年军乐观地估计,4月份到5月份,广东省内游、国内游将迎来复苏,“五一”小长假将成为今年疫情后旅游的亮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建军)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