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龙江尚志市元宝村:从“光腚屯”到“小康村”

2020年07月02日 10:4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马维维 高兴贵

  开栏的话 走过万水千山、跨越激流险滩,追梦人的足迹标注着历史前进的印记。在2020年这个不平凡的年份,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从摆脱贫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一代又一代人以奋斗者的姿态,让梦想照进了现实。从即日起,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借由一个个微观主体的切身感受铺展开梦圆的故事,以一路走来的一串串点滴变化见证民族复兴的步履铿锵。

  “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冬天除了抱柴、挑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几十年前,作家周立波在其著名小说《暴风骤雨》中对元茂屯村民“赵光腚”一家穷苦生活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日,记者来到元茂屯原型——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采访。

  沿着宽阔的村路走过整齐划一的稻田,穿过仿古式的村大门,便可远远望见一排排别墅和洋房。一路上,村里的公园、广场和球场上,村民或是在悠闲散着步,或是在锻炼身体。在介绍村历史文化的《暴风骤雨》纪念馆里,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告诉记者,2019年,元宝村总资产已达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

  绿油油的稻田旁,水稻种植大户郇金德看着自家的稻田喜不自胜。郇金德今年种了200亩“稻花香2号”水稻,这一高端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近年来,为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元宝村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实施“旱改水”工程,将原来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的旱田改成高端水稻种植。

  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水稻专业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推广水稻种植,并建设大米精加工厂,注册“村镇香”商标,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改种水稻后,每亩收入平均提高两倍以上,水稻种植面积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元宝村人一直在探索。在村里的休闲广场上,几支巨大的铅笔雕像静静矗立,见证着元宝村人一路走来、脱贫致富的历程。

  1988年,为还上村里27万元的欠债,张宝金和党员干部提出,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创办加工企业。一开始,村民大多表示反对。村委会副主任王广海回忆说:“当时家里本来就没多少钱,要是办厂再不挣钱,那不更穷了。”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村干部们好不容易凑了3.7万元,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小农具加工厂。工厂成立的第一年,就带来了2万多元的收入。尝到甜头的元宝村,又陆续建起了建材厂、筷子厂、铅笔厂等村办企业。到上世纪90年代,元宝村生产的铅笔更是远销国内外市场。

  进入新世纪,已是“亚洲铅笔之乡”的元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村里拿出8000多万元为村民建起新式住宅小区,让近三分之二的村民上了楼。

  “村民富了,只是实现初步目标。让村子真正美起来,让群众素质高起来,这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张宝金说。近年来,村里建起5万多平方米的住宅楼和别墅,建成3个图书室、13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场地和健身场所。

  如今,元宝村又开始了二次创业。元宝村党总支副书记姜苏洋介绍,元宝村专门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目前已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成为元宝村的旅游招牌。眼下,元宝村还在打造土改文化园区,重点建设韩老六大院、土改风情一条街等项目,还原“元茂屯”历史旧貌。

  从“光腚屯”到“小康村”的秘诀是什么?“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跟党走。”张宝金说,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关键时刻党员能站出来,当表率、立标杆,这就是我们村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维维 高兴贵)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