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铜仁:为“新市民”搭建“追梦桥”

2020年07月07日 10: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日,搬迁进城的老人杨老秀实现了多年的“上学梦”,他心里很高兴,逢人就说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

  杨老秀原是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两岔河村人,2019年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跟随大儿子一家搬迁到松桃团山社区安置点,儿子和儿媳长期在外务工,杨老秀在城里的新家和10岁的孙子一起生活。

  “没搬来之前,心里很矛盾,想搬又怕搬。想,是因为自己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受够了住在偏远地方的各种不便;怕,是因为自己从来没上过学,担心进城后不适应。”杨老秀说。

  为打消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铜仁市今年启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组织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紧扣“搭五桥”“建五家”工作主线,聚焦群众所急、党政所需、工青妇所能,全力服务安置点群众,努力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所有搬迁家庭。

  为杨老秀实现“上学梦”的,就是在易地扶贫安置点团山社区创办的“新市民·追梦桥”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双语夜校。夜校在为搬迁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还将各项政策融进课堂。结合搬迁群众实际情况,团山社区还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以及技能专家等“苗语+汉语”双语授课,真正把课堂建成搬迁群众的暖心堂,办成从农民向市民转换的加油站。

  如果说夜校解决了像杨老秀那样搬迁老人的后顾之忧,那么针对搬迁儿童的“四点半课堂”,则是解决了中青年群体工作与孩子难以兼顾的问题。

  这个课堂,让搬迁户子女在课余时间有人陪伴,学习有人辅导,兴趣特长有人指导,能够更快更好融入新生活。截至目前,铜仁市144个安置点建立“四点半课堂”43个,开设“希望小课堂”61个,资助安置点困难家庭学生1211名。

  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向经济日报记者介绍,铜仁市“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还开展常态化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截至目前,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1350人,为新市民搭“致富桥”建幸福之家。

  从“农民”到“市民”,搬迁群众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在各级工青妇组织的同心协力下,拔穷根摘穷帽,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朝着“幸福梦”扬帆起航。

  (经济日报 记者 王新伟 吴秉泽 通讯员 胡丽萍)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