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八周年综述:奋力奔跑 逐梦“振兴”

2020年07月09日 10:4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2年至2019年累计减贫192.06万人,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城市百强;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年均增幅稳居江西省“第一方阵”……这是一个革命老区在8年里交出的成绩单。

  2012年6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翻开了赣南老区发展的新篇章。8年来,赣南苏区人民全力以赴抓好政策落实,推动赣南苏区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迈入快车道,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城乡面貌实现大变样。

  各方凝聚振兴合力

  “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由于种种原因,赣南苏区目前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如何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应当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就作出这样的重要批示。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行。8年来,国务院印发了10多个支持文件,特别是2019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8部委联合出台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支持。建立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共召开了6次会议。

  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架起了中央和老区的“连心桥”,开启了部委与赣南的“直通车”。8年来,对口支援部委先后派出212批次调研组深入赣南调研,派出四批161名优秀干部深入赣南各县(市、区)、赣州经开区挂职帮扶,有力促进了受援地发展。

  2019年5月20日,怀着对这片土地最深的爱,怀着对人民最浓的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赣州视察,对《若干意见》落实和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感恩奋进奔小康

  “住得很宽敞,睡觉也踏实多了!”仲夏时节,走进上犹县水岩乡龙门移民新村,原先“水上漂”的梁学武在自家宽敞明亮的二层半小楼里高兴地告诉记者。8年前,和梁学武一样的“水上漂”在赣南上犹、崇义等地有很多。由于水资源丰富,赣南多地建起了大中型水电站,库区面积大、产生了数万移民。他们在库区搭建简易木棚栖身,以船为家,靠捕鱼维持生计。

  “水上漂”是当时赣南贫困群众的一个缩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是不完整的。”“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叮嘱,赣州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尽锐出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探索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新路子。

  8年来,赣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8年累计减贫192.06万人,11个贫困县和102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26.71%下降至2019年的0.3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赣州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立足自身资源和基础优势,瞄准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培育主导产业,做大产业“蛋糕”。当前,赣州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两城两谷两带”对工业经济贡献率达75%,首位产业集聚度达46.1%。“南康家具”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800亿元,赣州成为国内三大家具基地之一。

  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江西时强调:要充分利用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

  6月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出台,省级层面六大举措全力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赣州又一次站在了加速发展的时代风口,全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盛夏时节,在瑶林胜境欣赏十里绿色长廊,乘竹筏顺流而下饱览濂江山光水色。依托“四好农村路”,安远县重石乡的大坑村乡村旅游如火如荼。村党支部书记赖森福说:“交通改变了大坑村的面貌,路畅了,群众富了。”

  8年来,赣州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夯实长远发展基础,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去年,赣州迈入“高铁时代”,“一纵一横”高速铁路和“两纵两横”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将成为全国“八纵八横”高铁节点城市。

  生态是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后盾,围绕筑牢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赣州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为激发振兴发展活力,赣州持续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龙南、瑞金经开区和赣州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赣州综合保税区通关运行,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功能最齐全的内陆口岸之一。共建深(圳)赣(州)“港产城”一体化示范区顺利推进,加快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8年来,赣州累计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4.72%、10.1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赖永峰 刘 兴)

  

(责任编辑:宋雅静)

闁告帒妫旈棅鈺呭礆鐢喚绐�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