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贵州道真县:蜂蜜酿就“甜蜜生活”

2020年07月31日 10: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打开蜂箱的过程,动作要尽量轻柔一点,因为上面会有很多中蜂,我们一般就是把它斜靠在箱门上”……

  近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农技专家又来到桃源乡群益村对48名养蜂群众开展技术培训。

  道真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最低海拔317米,最高海拔1973米。全县总面积2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超5万公顷,林地面积超1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常年日照时数1076小时、无霜期27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良好的自然生态,充足的蜜源植被,为养蜂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当地蜂蜜品质和产量都非常高。

  “养蜂是门技术活,要讲科学、讲技术。”群益村党总支副书记王代友说,他从2014年就开始养蜂,一开始没找到窍门,养不好,效益也不高。后来,县党委、政府特意为蜂农进行了专业技术培训,还定期派农技专家来村里进行实地指导,“让我们掌握了养殖技术,增强了信心,找到了致富门路”。

  据了解,通过农技专家的定期指导,加上自己多年的摸索学习,王代友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蜂王”,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蜂技术。今年,他家养殖的100箱蜜蜂按照每箱生产25斤蜂蜜计算,预计能增收25万元左右。

  截至2019年底,道真县14个乡镇共有养蜂户1826户,共养殖蜂群4.2万多群,其中养殖50群以上的养蜂大户有306户,蜂蜜产量达到315吨,按市场价100元/斤计算,年产值可达6300万元。

  “如今,养蜂卖蜜已经成为县里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道真蜂蜜在市场上有很好的口碑,销售供不应求。”道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动扩大养蜂规模,注册蜂蜜的品牌商标,大力发展‘花+蜜’‘药+蜜’等新的产业模式,延伸产业链,开发生产蜂王浆等高经济价值产品,更好地将成品蜂蜜推向市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伍明海)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