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金龙湖畔。沿江苏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高架路一路行驶,不见老工业基地的烟囱高耸,也没有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生态包袱。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整齐排列,新兴企业招牌鳞次栉比,展示着这片老工业园区转型迭代后的新颜。
1月15日,记者走进徐州经开区华清京昆能源公司。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生产线上,一片片新型燃料电池片有序运转,组成电堆。
“这是国内第一条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生产线,拥有25项专利,具备全产业链自主知识产权,今年将实现50万片单电池片产量,带动上下游企业产值超1.5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孙凯华表示,徐州经开区前瞻性地布局燃料电池产业,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为加快华清京昆新能源项目建设,徐州经开区通过“腾笼换鸟”改造旧厂房,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从签约到投产的全过程。“这只是经开区众多新兴项目的缩影,体现了营商环境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出我们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坚定决心。”徐州经开区金山桥街道招商投资服务办公室主任封晨说。
2020年10月16日,江苏省重大产业项目——徐州鑫晶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大硅片项目一期工程通线量产,填补了江苏没有大尺寸硅片生产的空白。徐州成为全国最大的12英寸高端半导体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2020年10月下旬,总投资30亿元的徐州开沃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基地一期项目进入试产,首款健康智能纯电中级SUV——天美ET5正式上市。
主焊线上,30多台机器人分侧而立,长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的孟凌峰轻点触屏,一个个机器人纷纷舞动臂膀。原本数以千计的零部件,变成了车身总成、地板总成、侧围总成等几大总成,再进入涂装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就要“降生”了。
“这款新能源车对标国际国内一线新能源车品牌,价格却很亲民。”孟凌峰说,在徐州经开区,有的企业科技领先,有的市场领跑,有的产品领航,随时可以感受到发展的活力。
徐州是地级老工业基地和江苏省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去,徐州经开区产业结构偏重,“一煤独大”。“近年来,徐州经开区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始终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以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为主导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徐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淑侠说。
2020年,徐州经开区共签约产业项目116个,其中“四新”项目占57个。去年前11个月,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317亿元,同比增长21%,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1个百分点。
徐州经开区作为徐州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产业项目的“主阵地”,如何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复杂的经济形势?李淑侠给出的回答是:坚守实体经济,在创新驱动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拥抱新经济的广阔蓝海。
“我们将坚持加快产业转型、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数字经济,以培育2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为引领,加快布局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精准发力半导体、新能源产业细分领域,打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李淑侠说。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蒋 波 )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