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深耕重点领域 天府新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1年07月19日 13: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9日讯(记者宋雅静) 成都科学城是天府新区三大产业功能区之一,作为天府新区最先启动建设的区域,经过5年时间深耕厚植,已取得斐然的发展成绩。未来将对标一流先进,聚焦创新策源、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等重点方向,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在“续写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四川天府新区云座谈会议上,天府新区新经济局副局长刘婧鸿介绍,成都科学城是天府新区三大产业功能区之一,始终铭记“一点一园一极一地”,坚定贯彻中央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时代使命,积极抢抓“四位一体”创新平台建设机遇,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刘婧鸿表示,经过5年时间深耕厚植,成都科学城取得了斐然的发展成绩。天府新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全面强化。积极抢占国家科技竞争战略制高点,全力筑强创新策源功能。建强“实验室”。聚焦空天科技、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碳中和等优势领域,按照“中心+基地+网络”模式规划建设4个专业领域实验室。布局“大装置”。统筹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11个、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16个、空间轻型高分辨率成像相机系统研制平台等科教基础设施4个,建成投运西部地区首个国家超算中心—成都超算中心。聚集“国家队”。引聚中科院成都分院等中科院系统单位14家、中核四0四成都核技术工程设计研究院等中核系科研机构7个,落地中国商飞、中建科工等央企研发中心12家。拓展“高校圈”。引育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43个,产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12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31项,申请发明专利367件,推出创新产品63件。

  新经济产业生态加速形成。以数字经济为主导、高技术服务为支撑,初步形成方向互补、技术领先、链条完整的产业生态。着力引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对照“两图一表”精准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数字经济领域龙头90余个,其中研发中心和总部项目占比超三成。着力建强产业链条。深度聚焦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细分领域,引聚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目标企业3600余家,自主培育易冲无线、晓多科技等准独角兽企业6家,产业规模较2017年增长800%。着力优化科技服务。引进新三板西南基地等高水平高技术服务机构6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38家、年均增速保持全市第一,初步形成协同互补、梯次发展的产业格局。

  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按照“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空间集约、宜居宜业”原则,大力提升营城水平。强化基础承载能力。规划形成“一中心两基地、一岛三园”功能组团,加快建设天府海创园等高品质科创空间110万平米,建成天府数智谷等产业载体150万平米,新增人才住房约200万平米,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强化配套保障水平。精准制定城市综合配套功能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天府中学等6所学校,华西天府医院将于2021年投用,生活配套水平大幅提升。强化生态场景营造。坚持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植入鹿溪·馆里等文化消费场景,加快建设天府大脑等智慧科技场景,同步实施鹿溪智谷公园城市示范工程,初步建成“三生融合”科创新城。

  刘婧鸿对记者表示:“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时代变革中的关键变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第一动能,也是成都科学城的立身之本、天府新区的兴区之源。下一步,将坚定对表国家战略,努力对标一流先进,聚焦创新策源、产业培育和城市建设等重点方向,不懈努力奋斗。”

  聚合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前沿引领的策源功能。深化构建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统揽、四大专业领域实验室为核心、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依托的“1+4+N”创新体系,围绕信息技术、核能与核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碳中和等领域再谋划一批“大装置”项目;积极促进中科系等1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整体搬迁新区,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全面形成“中科系”高校院所连片发展态势;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高水平运营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商飞成都大飞机软件有限公司等技术创新平台。

  做强创新引领产业,培育链条完整的产业生态。坚持招大引强与自主培育并重并举,加快推动海康威视、中建科工等项目投产,针对上下游、左右岸目标企业再校准、再发力,着力引聚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和配套企业,培育数字产业集群;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大力布局科研型功能平台和孵化育成平台,加快引入知名服务机构,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高能级服务平台,依托成都超算中心进一步打造先进计算产业生态;充分发挥成都科学城创新优势,全力打造辐射全市产业赋能平台,进一步落实与淮州新城、中德(蒲江)产业新城、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等区域合作协议,共促共享共用技术、项目、人才、生态等资源要素,各担职责、各展优势,共同打造“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发+产业发展”的全周期产业生态。

  提升片区承载能力,推动人城科产的融合发展。深入分析片区功能定位、产业规划布局、城市配套需求,全面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着重承载主导产业,布局重大功能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坚持“人城产”营城逻辑,结合城市组团功能和产业人群需求,高标准打造“15分钟生活圈”,规划布局科技馆、图书馆、艺术馆等重大功能设施,不断丰富医疗、教育、商业配套,营造国际化生产生活环境,构筑人才留用“栖息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续写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深耕重点领域 天府新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

2021-07-19 13: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