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6日讯(记者贾佳)在“续写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江西赣江新区云座谈会议上,江西赣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应炯指出,赣江新区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努力将新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资源最集聚、机制最灵活、转化最高效、生态最完善”的创新高地。
赣江新区把科创平台作为第一抓手。应炯表示,赣江新区深度参与“赣江科创大走廊”建设,不断汇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载体、厚植创新优势,构建层次分明、梯度协同、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新区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家,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9家。被誉为“镇城之宝”的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2019年3月签约,当年12月预研中心就建成运营,跑出了项目建设的最快速度。
赣江新区把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应炯表示,赣江新区实施“赣江创业”“赣江创新”“赣江海智”“赣江杰青”等人才计划,累计引进院士12人,国家级人才30人,200余名高层次人才拼搏奋战在科研一线,优化人才服务配套,解决人才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
赣江新区把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应炯表示,赣江新区建立科创平台市场化运行模式,打破传统研究院事业单位运作模式,基本采取理事会、董事会决策制和院长、总经理负责制,智能生物传感器研究院、智慧物联研究院等9家平台注册成立市场化运作独立公司法人,道地药材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注册为“三无”类事业单位。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3D打印可降解骨骼、氧化钒智能玻璃涂料、中医药有效成分高效提取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化,“高性能植入式柔性脑电极”正在申报三类医疗器械认证。
江西赣江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陈江宁在会上表示,新区之所以为“新”,就是要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改革促创新。未来,赣江新区将培育并落地一批创新产业项目,让每一个平台的建成运行有效带动一个产业的跨越发展,以及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实现由主要以“产业基金”为主的“单轮驱动”向“产业基金+科研成果”并重的“双轮驱动”转变。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