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湖南临湘:产业转型走新路 理念转换优生态

2021年09月03日 09: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告别灰蒙蒙的天、暗沉沉的地、杂乱无章的房屋,走进湖南省临湘市桃矿街道办事处,仿佛恢复了昔日盛产铅锌时的热闹场景,矿区居民在整齐划一、生机勃勃、气象盎然的居住环境中尽享幸福生活。

  桃矿街道办事处前身是大型国企桃林铅锌矿,始建于1956年;因资源枯竭,2003年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由临湘市人民政府管理。“路,坑坑洼洼;水,断断续续;灯,阴阴暗暗……”桃矿人用一首顺口溜向记者介绍着当时的情况。

  “如今的矿区旧貌换新颜,关乎民生的设施建设每年都在增多变好,废弃的矿山披上绿装,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让桃矿从曾经的‘后进生’逆袭成‘绩优生’,赶超的力量来源于一个‘转’字。”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产业转型求发展、理念转换优生态、作风转变保民生,临湘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2016年8月桃林铅锌矿被列入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范围,通过三个“转”,走上了逆袭之路。

  解决民生“痛点”

  “改制之初,发展难度大。”参与过桃矿转型工作的桃矿街道原党工委书记刘庆明回忆说,“当时桃矿有不少困难户,社区基础设施差,矿工住的棚房低矮窄小、隐患重重,矿区道路又弯又窄又陡,特别是供水、供电、教育、就医、文化娱乐设施老化,给矿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桃矿关闭破产后,大量职工下岗,养老、再就业等问题日渐凸显。

  临湘市接管桃林铅锌矿后,从最难、最苦、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入手,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2016年成立桃林铅锌矿独立工矿区,建立民生项目库,制定税收、信贷、用地等优惠政策,把一个个民生“痛点”转变成发展“亮点”。

  2016年以来,临湘市先后投入资金67.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47个。其中,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棚改房2545套,并完成了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管理)改革任务;投入3.5亿元实施了矿区道路硬化、小区绿化亮化美化、管网建设等工程;打好职业培训、专场招聘、公益岗位等就业服务组合拳,帮扶24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恢复矿山生机

  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长期的资源开采,也曾给临湘市的城乡环境带来极大压力。

  走进桃矿综合站一楼“建矿历史展览厅”,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834枚企业创办以来的印章,满墙的奖杯、奖状展现着桃矿当年的辉煌。“桃林铅锌矿经过40多年的开采,选矿药剂、重金属残留物、扬尘等严重污染了矿区及周边的土壤、河流,严重影响着周边近10万人的生产生活。”桃矿街道党工委书记罗成英说,在相当长时间里,“黑”“灰”是这里的主色调。

  由黑变绿,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啃硬骨头。临湘把生态再造作为振兴转型的核心标志,财政持续投入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淘汰、转产环保不达标企业,把生态风险转化为生态红利。

  桃矿发展史见证者之一,毕业就分到桃林铅锌矿上班,至今仍在桃矿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李冶湘介绍,矿区生态修复,科技支撑非常关键。当地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土壤、水体、尾矿库区污染治理工程,过去污染严重的1.3万亩土壤和30多公里河流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植被绿化4000多亩,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我们不断攻关,做好循环经济发展、尾矿库安全风险化解、矿区生态复绿结合的文章,稳步推进尾矿库治理项目,分步实施回采、复绿、复垦,把废弃矿区改造成为耕地。目前,正在着力把矿区打造成为保温板材、新型建材等产业原料基地,矿区土地复垦后可新增耕地5000多亩。”李冶湘说。

  做强产业支撑

  李君梅曾是桃矿工人,现在是6501景区附近社区“大坝酒家”的经营者,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放下了采矿设备,拿起了锅铲,实现了从吃“资源饭”到“旅游饭”的转变。

  “我下井做过矿工,上井做过车间主任,在桃矿工作的那段时间,虽然收入还不错,但大家的生活质量并不高。”李君梅说。2003年,桃矿破产,李君梅和其他下岗工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为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临湘市利用矿区内6501地下人工洞穴的天然优势,引进文旅战略投资者,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防航天科普特色的旅游景区,湖南省政府挂牌为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正在东莞打工的李君梅收到矿区发来的景区招工信息。“听说镇里发展旅游就回来了,在景区旁开了家庭餐馆,还是吃‘旅游饭’更香。”李君梅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收入可观,环境好了,心情美了。”她告诉记者,6501景区火了,越来越多矿工返乡创业、回家就业,桃矿的旅游产业焕发出蓬勃活力。

  “运用本地资源,做好工业遗址利用文章,6501矿区旅游仅是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熊丽告诉记者,桃矿过去以单一的采矿业为主,没有关联产业,企业破产后,矿区基本上是产业空白地带。临湘把桃矿纳入全市“7+1”产业链总体规划,利用矿区工业遗址,打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链,提高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引进海螺集团签约建设危废处理、骨料、商品混凝土和装配式建筑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在矿区落户;利用桃矿、忠防的豆制品等农产品,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合矿区国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工矿旅游、红色旅游、国防教育旅游,实施6501景区提质改造、国防军训拓展基地等重大项目。目前,矿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2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9.2%,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

  熊丽说,工矿区规划已纳入临湘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桃矿独立工矿区“十四五”转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20—2025)》,下一步,将围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规划实施项目60个,总投资242亿余元,以更高标准推进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湖南临湘:产业转型走新路 理念转换优生态

2021-09-03 09:34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告别灰蒙蒙的天、暗沉沉的地、杂乱无章的房屋,走进湖南省临湘市桃矿街道办事处,仿佛恢复了昔日盛产铅锌时的热闹场景,矿区居民在整齐划一、生机勃勃、气象盎然的居住环境中尽享幸福生活。

  桃矿街道办事处前身是大型国企桃林铅锌矿,始建于1956年;因资源枯竭,2003年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由临湘市人民政府管理。“路,坑坑洼洼;水,断断续续;灯,阴阴暗暗……”桃矿人用一首顺口溜向记者介绍着当时的情况。

  “如今的矿区旧貌换新颜,关乎民生的设施建设每年都在增多变好,废弃的矿山披上绿装,优势产业集聚发展让桃矿从曾经的‘后进生’逆袭成‘绩优生’,赶超的力量来源于一个‘转’字。”临湘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熊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产业转型求发展、理念转换优生态、作风转变保民生,临湘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2016年8月桃林铅锌矿被列入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实施范围,通过三个“转”,走上了逆袭之路。

  解决民生“痛点”

  “改制之初,发展难度大。”参与过桃矿转型工作的桃矿街道原党工委书记刘庆明回忆说,“当时桃矿有不少困难户,社区基础设施差,矿工住的棚房低矮窄小、隐患重重,矿区道路又弯又窄又陡,特别是供水、供电、教育、就医、文化娱乐设施老化,给矿区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桃矿关闭破产后,大量职工下岗,养老、再就业等问题日渐凸显。

  临湘市接管桃林铅锌矿后,从最难、最苦、最突出的民生问题入手,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2016年成立桃林铅锌矿独立工矿区,建立民生项目库,制定税收、信贷、用地等优惠政策,把一个个民生“痛点”转变成发展“亮点”。

  2016年以来,临湘市先后投入资金67.9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47个。其中,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棚改房2545套,并完成了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气和物业管理)改革任务;投入3.5亿元实施了矿区道路硬化、小区绿化亮化美化、管网建设等工程;打好职业培训、专场招聘、公益岗位等就业服务组合拳,帮扶24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恢复矿山生机

  同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长期的资源开采,也曾给临湘市的城乡环境带来极大压力。

  走进桃矿综合站一楼“建矿历史展览厅”,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834枚企业创办以来的印章,满墙的奖杯、奖状展现着桃矿当年的辉煌。“桃林铅锌矿经过40多年的开采,选矿药剂、重金属残留物、扬尘等严重污染了矿区及周边的土壤、河流,严重影响着周边近10万人的生产生活。”桃矿街道党工委书记罗成英说,在相当长时间里,“黑”“灰”是这里的主色调。

  由黑变绿,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啃硬骨头。临湘把生态再造作为振兴转型的核心标志,财政持续投入推进全域生态环境治理,坚决淘汰、转产环保不达标企业,把生态风险转化为生态红利。

  桃矿发展史见证者之一,毕业就分到桃林铅锌矿上班,至今仍在桃矿街道办事处工作的李冶湘介绍,矿区生态修复,科技支撑非常关键。当地先后投资20多亿元,实施了土壤、水体、尾矿库区污染治理工程,过去污染严重的1.3万亩土壤和30多公里河流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植被绿化4000多亩,矿区生态环境逐步恢复。“我们不断攻关,做好循环经济发展、尾矿库安全风险化解、矿区生态复绿结合的文章,稳步推进尾矿库治理项目,分步实施回采、复绿、复垦,把废弃矿区改造成为耕地。目前,正在着力把矿区打造成为保温板材、新型建材等产业原料基地,矿区土地复垦后可新增耕地5000多亩。”李冶湘说。

  做强产业支撑

  李君梅曾是桃矿工人,现在是6501景区附近社区“大坝酒家”的经营者,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放下了采矿设备,拿起了锅铲,实现了从吃“资源饭”到“旅游饭”的转变。

  “我下井做过矿工,上井做过车间主任,在桃矿工作的那段时间,虽然收入还不错,但大家的生活质量并不高。”李君梅说。2003年,桃矿破产,李君梅和其他下岗工人一样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为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临湘市利用矿区内6501地下人工洞穴的天然优势,引进文旅战略投资者,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防航天科普特色的旅游景区,湖南省政府挂牌为国防教育基地。2010年,正在东莞打工的李君梅收到矿区发来的景区招工信息。“听说镇里发展旅游就回来了,在景区旁开了家庭餐馆,还是吃‘旅游饭’更香。”李君梅说,“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收入可观,环境好了,心情美了。”她告诉记者,6501景区火了,越来越多矿工返乡创业、回家就业,桃矿的旅游产业焕发出蓬勃活力。

  “运用本地资源,做好工业遗址利用文章,6501矿区旅游仅是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熊丽告诉记者,桃矿过去以单一的采矿业为主,没有关联产业,企业破产后,矿区基本上是产业空白地带。临湘把桃矿纳入全市“7+1”产业链总体规划,利用矿区工业遗址,打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链,提高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引进海螺集团签约建设危废处理、骨料、商品混凝土和装配式建筑项目,优先安排项目在矿区落户;利用桃矿、忠防的豆制品等农产品,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合矿区国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工矿旅游、红色旅游、国防教育旅游,实施6501景区提质改造、国防军训拓展基地等重大项目。目前,矿区工业企业发展到22家,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2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2亿元,年均增长9.2%,带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2%。

  熊丽说,工矿区规划已纳入临湘市“十四五”规划编制体系,编制《桃矿独立工矿区“十四五”转型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2020—2025)》,下一步,将围绕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规划实施项目60个,总投资242亿余元,以更高标准推进矿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