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青岛港有新“魔法”

2022年01月28日 08: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在此停靠,无人场地中,自动化桥吊、高速轨道吊、自动导引车等设备“自由运行”,现场一片繁忙。“青岛港处处体现智能化,几乎每个业务领域、每个作业环节,都有‘智慧’的影子。”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张保华说,近年来,青岛港坚持智慧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智慧绿色港口建设。

  船舶清舱可远程操控

  1月3日,在青岛港前港公司87泊位,“米罗国王”轮卸船清舱作业中首次试验成功远程操控装载机技术。

  “远程操控装载机应用‘远程视频+激光扫描’技术,实现远程操控装载机清舱作业,消除了专班职工入舱国际航行船舶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交叉感染风险,既改善了专班职工工作环境,又提高了卸船效率。”青岛港前港公司流机队副队长李磊说,这是继堆取料机、卸船机、火车调车机、火车装车机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化运行以来,青岛港在干散货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提升了干散货全流程卸船作业的无人化、智能化水平。

  这是青岛港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青岛港围绕港口主业,持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做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行者、领跑者。

  在码头监控室,大屏幕全方位、多角度实时显示堆场作业情况,操作员只需在室内工作台前进行监控……这是1月6日,青岛港权属单位威海港青威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堆场第一天正式上线运行的场景。

  “全自动堆场上线运行后,集装箱装卸速度由每小时23自然箱,提升至每小时32自然箱,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39%。自动化堆场还优化了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流程,其中门禁系统、拖车导向系统、定位杆等多项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威海港青威公司操作部IT主管于洋说。

  这是威海市域港口首个实现全自动化作业的集装箱堆场,标志着威海港智慧码头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今,走在青岛港,各码头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自动化、智慧化作业场景。比如,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旋锁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高速轨道吊双箱作业模式、全球首创码头物联网可视化运维平台……

  这些自动化应用场景充分展现了青岛港雄厚的科技实力。截至2021年底,青岛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100多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共有11项创新成果进入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公布名单。

  集装箱消毒用上机器人

  灵巧的机械臂在空中挥舞,水雾喷涌而出……走进青岛港东港公司集装箱洗消场地,一个个造型奇特的履带式机器人在集装箱内外忙碌。

  “这些小家伙可帮了我们不少忙!”东港公司安技部副经理张京龙说,投入使用的洗消机器人成为防疫高科技助手。

  这些高科技助手包括移动消毒机器人、固定消毒设备和移动清洗机器人、固定清洗设备。其中,移动消毒机器人与移动清洗机器人喷射距离超过20米,满足12米集装箱的消毒需求,且均为远程控制,最远实现1.3千米的远距离控制与图像实时传输,保证在感染风险隐患消除之前人箱绝对分离,有效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相比传统人工冲洗方式,自动冲洗不仅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整体效率更是提升超过50%。”张京龙说。

  “安全生产需要更多、更加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青岛港安全环保科技部部长于守水表示,青岛港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研发智慧防疫管理系统,对人员管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医疗废物等重点环节“一体化”管控;通过自动化消杀清洗设备、智能化无人闸口、电子上杆等新技术应用,减少作业现场病毒传播风险;打造船舶作业数字签证、“船理同屏”系统实现与船方无纸化交付,减少人员接触……

  “更好统筹港口发展和安全生产,需要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不出纰漏,利用科技提升港口安全管理效能。”张保华说。

  此外,青岛港还通过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强化对网络的分级保护和大数据监测,及时有效地探查系统安全隐患和漏洞;加快5G重点区域覆盖,全港已经建成5G基站129个;建设电力智能调度指挥及监测系统,提升港区电力系统监测信息分析、预警以及排障能力。

  加氢像加油一样方便

  2021年12月29日,青岛港前湾港区加氢站建设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这是全国港口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充装示范运营项目。此次开工建设的加氢站是青岛港在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规划布局建设的加氢站之一,设计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计划2022年完成一期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加氢站的建设。

  加氢站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给氢能源车“加油”的地方。

  “2019年我们进行氢能源卡车路试的时候,用槽运车加注氢,一辆车加满要一个小时。未来加氢站建成后,一辆车加氢只需要5分钟至10分钟。”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洋介绍。

  近年来,青岛港加快推进建设绿色低碳港口。2019年,青岛港完成了氢能源卡车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首次正式投入实景测试运营,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为氢能源集卡车运行应用的码头。2020年,青岛港又以自动化码头为依托,在全球首次实现氢燃料电池在轨道吊上的应用。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实现高效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港口,已成为青岛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逐渐实现减碳目标,青岛港在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光伏发电潜力,引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研究推进仓库、雨棚屋顶光伏改造,推广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全港光伏年发电量可达100万千瓦时;投资1.5亿元,先后完成15套变频岸电和69套接电箱建设,码头岸电泊位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探索LNG冷能、风能、潮汐能应用场景和技术,在大港港区、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建设LNG加气站;引进电动集卡车队,引导更新LNG车辆超过400辆,港区LNG车辆占比超70%。

  如今,青岛港港口能源结构越来越优化,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为实现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国际领先智慧绿色港口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杨淼)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青岛港有新“魔法”

2022-01-28 08:5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在此停靠,无人场地中,自动化桥吊、高速轨道吊、自动导引车等设备“自由运行”,现场一片繁忙。“青岛港处处体现智能化,几乎每个业务领域、每个作业环节,都有‘智慧’的影子。”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张保华说,近年来,青岛港坚持智慧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不断探索智慧绿色港口建设。

  船舶清舱可远程操控

  1月3日,在青岛港前港公司87泊位,“米罗国王”轮卸船清舱作业中首次试验成功远程操控装载机技术。

  “远程操控装载机应用‘远程视频+激光扫描’技术,实现远程操控装载机清舱作业,消除了专班职工入舱国际航行船舶作业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交叉感染风险,既改善了专班职工工作环境,又提高了卸船效率。”青岛港前港公司流机队副队长李磊说,这是继堆取料机、卸船机、火车调车机、火车装车机实现远程操控、自动化运行以来,青岛港在干散货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突破,提升了干散货全流程卸船作业的无人化、智能化水平。

  这是青岛港智能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青岛港围绕港口主业,持续拓展科技应用场景,做智慧绿色港口建设的先行者、领跑者。

  在码头监控室,大屏幕全方位、多角度实时显示堆场作业情况,操作员只需在室内工作台前进行监控……这是1月6日,青岛港权属单位威海港青威集装箱码头全自动堆场第一天正式上线运行的场景。

  “全自动堆场上线运行后,集装箱装卸速度由每小时23自然箱,提升至每小时32自然箱,较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升39%。自动化堆场还优化了港口集装箱装卸作业流程,其中门禁系统、拖车导向系统、定位杆等多项技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威海港青威公司操作部IT主管于洋说。

  这是威海市域港口首个实现全自动化作业的集装箱堆场,标志着威海港智慧码头建设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今,走在青岛港,各码头不断涌现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自动化、智慧化作业场景。比如,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旋锁技术及系统、全球首创高速轨道吊双箱作业模式、全球首创码头物联网可视化运维平台……

  这些自动化应用场景充分展现了青岛港雄厚的科技实力。截至2021年底,青岛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100多件,软件著作权登记10余项;共有11项创新成果进入中国港口协会科学技术奖初审结果公布名单。

  集装箱消毒用上机器人

  灵巧的机械臂在空中挥舞,水雾喷涌而出……走进青岛港东港公司集装箱洗消场地,一个个造型奇特的履带式机器人在集装箱内外忙碌。

  “这些小家伙可帮了我们不少忙!”东港公司安技部副经理张京龙说,投入使用的洗消机器人成为防疫高科技助手。

  这些高科技助手包括移动消毒机器人、固定消毒设备和移动清洗机器人、固定清洗设备。其中,移动消毒机器人与移动清洗机器人喷射距离超过20米,满足12米集装箱的消毒需求,且均为远程控制,最远实现1.3千米的远距离控制与图像实时传输,保证在感染风险隐患消除之前人箱绝对分离,有效保障操作人员安全。“相比传统人工冲洗方式,自动冲洗不仅大幅降低劳动强度,整体效率更是提升超过50%。”张京龙说。

  “安全生产需要更多、更加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青岛港安全环保科技部部长于守水表示,青岛港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优势,研发智慧防疫管理系统,对人员管理、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医疗废物等重点环节“一体化”管控;通过自动化消杀清洗设备、智能化无人闸口、电子上杆等新技术应用,减少作业现场病毒传播风险;打造船舶作业数字签证、“船理同屏”系统实现与船方无纸化交付,减少人员接触……

  “更好统筹港口发展和安全生产,需要确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流程都不出纰漏,利用科技提升港口安全管理效能。”张保华说。

  此外,青岛港还通过建设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强化对网络的分级保护和大数据监测,及时有效地探查系统安全隐患和漏洞;加快5G重点区域覆盖,全港已经建成5G基站129个;建设电力智能调度指挥及监测系统,提升港区电力系统监测信息分析、预警以及排障能力。

  加氢像加油一样方便

  2021年12月29日,青岛港前湾港区加氢站建设项目启动仪式举行,这是全国港口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充装示范运营项目。此次开工建设的加氢站是青岛港在前湾港区和董家口港区规划布局建设的加氢站之一,设计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计划2022年完成一期日加氢能力500公斤加氢站的建设。

  加氢站可以形象地比喻为给氢能源车“加油”的地方。

  “2019年我们进行氢能源卡车路试的时候,用槽运车加注氢,一辆车加满要一个小时。未来加氢站建成后,一辆车加氢只需要5分钟至10分钟。”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洋介绍。

  近年来,青岛港加快推进建设绿色低碳港口。2019年,青岛港完成了氢能源卡车在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首次正式投入实景测试运营,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成为氢能源集卡车运行应用的码头。2020年,青岛港又以自动化码头为依托,在全球首次实现氢燃料电池在轨道吊上的应用。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实现高效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港口,已成为青岛港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逐渐实现减碳目标,青岛港在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利用上下足功夫,充分挖掘光伏发电潜力,引进光伏、风电等新能源技术,研究推进仓库、雨棚屋顶光伏改造,推广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全港光伏年发电量可达100万千瓦时;投资1.5亿元,先后完成15套变频岸电和69套接电箱建设,码头岸电泊位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探索LNG冷能、风能、潮汐能应用场景和技术,在大港港区、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建设LNG加气站;引进电动集卡车队,引导更新LNG车辆超过400辆,港区LNG车辆占比超70%。

  如今,青岛港港口能源结构越来越优化,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占发电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为实现港口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打造国际领先智慧绿色港口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杨淼)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