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卢氏县做强香菇产业 科技支撑特色品牌

2022年05月10日 10: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5万多座香菇大棚遍布全县河川谷地,3.6万户11.8万人常年专业从事香菇生产种植工作,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3.6亿棒;年产香菇36万吨,约占河南全省香菇产量的10%、占全国产量的3%……近日,河南省卢氏县的一组数据展现了“中国香菇生产第一大县”的实力。

  “从2016年香菇生产种植突破1亿棒,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科技起了很大作用。”卢氏县委副书记、县香菇产业链链长韩际东说。

  伴随着空气中飘散着的阵阵菇香,位于双龙湾镇龙驹村的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种植基地里,39名来自县内10多个乡镇的菇农,正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食用菌生产工高级工的培训。

  “这次培训完我就成为有证书的技术骨干了,工资将由现在的3000多元涨到六七千元。”31岁的李斌是这次培训班的学员,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不懂技术,只能干些搬运类的体力活,后来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食用菌生产工的系列培训,才逐渐接触技术性强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林海兴华公司是三门峡市最早获得培训、发证资格的企业。一年多来,公司培训、认定食用菌生产工初级工242人、中级工7人、高级工110人。这些由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香菇生产乡土人才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分散、扎根在卢氏大地,成为香菇生产的中坚技术力量。

  但仅仅靠人才培训是不够的,想要做强做大,还需要在生产经营上做出改变。

  在东明镇涧北村香菇生产基地,生产管理员谢阳阳用手指轻轻滑动屏幕,就可以看到林海兴华公司从原料采购到菌棒生产整个环节以及28个香菇生产基地2000多座标准化香菇大棚的生产情况。不仅如此,3500多户菇农缴售的香菇数量、等级,当天公司香菇18个等级的销售价格、销售量、库存,以及每朵香菇的质量追溯,都会被清楚地记录和显示。

  谢阳阳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费用,并应用到整个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香菇大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把公司上万人的生产经营管理变成了一件“省心事”。

  “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1万余棒香菇棒就能够‘喝饱’水,达到最佳湿度。”在朱阳关镇河南村的香菇生产基地里,负责人任章武轻轻一按开关,香菇大棚里自动喷淋系统随即启动。任章武告诉记者,以前给菌棒注水,一个菇棚1万余棒菌棒需要3到4天时间,工人浑身湿透、劳累不堪,注水质量也往往参差不齐。如今,有了高科技的生产装置,生产劳动变得轻松简单了。

  在卢氏县,科技的应用早已渗入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科技的迭代升级,“香菇之都”的实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认可。 (记者 夏先清)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河南卢氏县做强香菇产业 科技支撑特色品牌

2022-05-10 10:1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7.5万多座香菇大棚遍布全县河川谷地,3.6万户11.8万人常年专业从事香菇生产种植工作,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3.6亿棒;年产香菇36万吨,约占河南全省香菇产量的10%、占全国产量的3%……近日,河南省卢氏县的一组数据展现了“中国香菇生产第一大县”的实力。

  “从2016年香菇生产种植突破1亿棒,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科技起了很大作用。”卢氏县委副书记、县香菇产业链链长韩际东说。

  伴随着空气中飘散着的阵阵菇香,位于双龙湾镇龙驹村的卢氏县林海兴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菇生产种植基地里,39名来自县内10多个乡镇的菇农,正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食用菌生产工高级工的培训。

  “这次培训完我就成为有证书的技术骨干了,工资将由现在的3000多元涨到六七千元。”31岁的李斌是这次培训班的学员,他告诉记者,自己最初不懂技术,只能干些搬运类的体力活,后来参加了公司组织的食用菌生产工的系列培训,才逐渐接触技术性强的工作。

  记者了解到,林海兴华公司是三门峡市最早获得培训、发证资格的企业。一年多来,公司培训、认定食用菌生产工初级工242人、中级工7人、高级工110人。这些由普通农民成长起来的香菇生产乡土人才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分散、扎根在卢氏大地,成为香菇生产的中坚技术力量。

  但仅仅靠人才培训是不够的,想要做强做大,还需要在生产经营上做出改变。

  在东明镇涧北村香菇生产基地,生产管理员谢阳阳用手指轻轻滑动屏幕,就可以看到林海兴华公司从原料采购到菌棒生产整个环节以及28个香菇生产基地2000多座标准化香菇大棚的生产情况。不仅如此,3500多户菇农缴售的香菇数量、等级,当天公司香菇18个等级的销售价格、销售量、库存,以及每朵香菇的质量追溯,都会被清楚地记录和显示。

  谢阳阳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研发费用,并应用到整个公司的采购、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香菇大数据智能化管理系统,把公司上万人的生产经营管理变成了一件“省心事”。

  “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1万余棒香菇棒就能够‘喝饱’水,达到最佳湿度。”在朱阳关镇河南村的香菇生产基地里,负责人任章武轻轻一按开关,香菇大棚里自动喷淋系统随即启动。任章武告诉记者,以前给菌棒注水,一个菇棚1万余棒菌棒需要3到4天时间,工人浑身湿透、劳累不堪,注水质量也往往参差不齐。如今,有了高科技的生产装置,生产劳动变得轻松简单了。

  在卢氏县,科技的应用早已渗入香菇生产的各个环节,随着科技的迭代升级,“香菇之都”的实力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认可。 (记者 夏先清)

  

(责任编辑:宋雅静)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