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2014 >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 > 移民故事 > 正文
中经搜索

挖鱼塘、搞生态园 移民村有位"能人"叫刘海波

2014年07月30日 15:54   来源:大河网   

刘海波夫妇。

鱼儿的个头可不小。

美丽的移民新村。

刘海波夫妇行走在葡萄园与鱼塘中间,心里越来越敞亮。

葡萄园的收成不错。

买鱼的电话响不停。

生态园的山山水水。

  沿郑开大道一路向东,行至雁鸣湖大道,再往东走不远,“金源社区”、“丹江人家”两块蓝色的指示牌特别醒目,顺着牌子下路,走不过两三百米,一排排黄白相间的崭新楼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位于中牟县官渡镇的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金源社区。

  移民新村美如画随处可见经济型轿车

  7月15日中午,金源社区的街道上静悄悄。社区办公楼前的阴凉地儿,几位村民正端着豆角炒肉,吃着白馒头,旁边放着一瓶瓶啤酒,还有的人正“哧溜哧溜”地吃着捞面条。附近几条街道,停着不少小汽车,经济型轿车居多。

  社区的四周是一幅田园画卷,东侧是一望无际的葡萄种植园,葡萄树上挂着一个个白色的纸袋,鼓鼓囊囊的。西侧、南侧是波光粼粼的鱼塘,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池塘边上种植着花卉,正开着粉红色的小花。北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假山喷泉,一栋栋蓝色的房子散落其间,这里是一座生态园,以经营丹江水产品为特色,客人还不多。

  “我们金源社区共有60户居民,268口人,全部是2011年10月从淅川县金河镇搬迁过来的。刚来这里,气候、环境、语言,还有生活习惯都不适应。另外人生地不熟,孤独感特别强。更让人抓狂的是除了农业生产,大家找不到致富门路,生活没有着落,心里总是莫明地烦燥,不少人想返迁,回淅川老家。”刚走到村口,支书刘海波迎出来,并与记者唠起来。

  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刘海波

  初见刘海波,给记者的印象并不象是风风火火干大事儿的村支书。他矮小的个头,操着浓浓的淅川口音,语速一快,常让人听不懂,时不时腼腆地笑一笑。记者让他介绍情况,他说眼前这一切都是大家干出来的,不是我一个的功劳,乡邻们太抬举自己了。可等记者走进他35亩的鱼塘,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生态园,以及结出累累果实的果园时,不得不佩服他短短两年多时间创出来的事业。“今年鱼的行情很好,这片池塘一年下来收入个二三十万元不是问题,相信其他养鱼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前段时间我和妻子从网上学习了水面上种植空心菜的技术,现在看效果不错,一年又可以增收几万元,接下来准备向其他养鱼户们推荐。”刘海波欣喜地向记者介绍。

  “2011年10月,我们金源社区从淅川整体搬迁过来,初来乍到,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觉陌生,干什么事情都摸不着北,移民们普遍处于浮燥期,对今后的生活找不着方向,这时我们的海波支书率先行动起来,给大家做榜样,带领大家致富。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利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和胆识,带头挖鱼塘、种葡萄、搞生态园,把村里50岁以上的劳动力都安排了活儿。另外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刘海波还与周边的包装厂、食品厂、玻璃厂、机器人公司建立联系,安排青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在移民村新家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了,大家的烦燥情绪渐渐消退了。”村民王定先介绍道。

  午后,记者走进几户居民家。说起刘海波,大家都是竖起大拇指,夸他脑子活泛,致富的点子多,对村民们照顾得体贴入微。据介绍,村民王老汉62岁了,身患疾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刘海波于是安排老两口打扫社区的卫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还帮助他的女儿女婿在附近的华英包装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7000多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与本地人相处融洽 早已不再“想家”

  “刚到这里时,附近的村民似乎总是提防着我们,害怕我们偷他们的菜,占他们的便宜,当地人与移民村中间好象有一道鸿沟。通过慢慢的接触,他们了解了我们的人品,开始主动与我们交朋友。现在我们移民村开的饭店,周围村庄的回头客最多。平时在地里干活儿遇上了,大家都不忘打个招呼,甚至主动递上来蔬菜让我们品尝。今年以来,金源社区的移民与周边村庄的通婚结亲也慢慢多起来,大家相互融合在一起,早已经不再‘想家’。”刘海波告诉记者。

  “与淅川老家相比,我们在这里住得更舒适,分到的土地更平坦,致富的门路更广,打工更方便,工资也不低,不少人一个月挣的钱比过去一年都多。再加上刘海波这个主心骨,把社区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大家吃喝不愁,挣钱不难,其乐融融,谁还想再回去?”村民王定先说。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