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夫妇。
鱼儿的个头可不小。
美丽的移民新村。
刘海波夫妇行走在葡萄园与鱼塘中间,心里越来越敞亮。
葡萄园的收成不错。
买鱼的电话响不停。
生态园的山山水水。
沿郑开大道一路向东,行至雁鸣湖大道,再往东走不远,“金源社区”、“丹江人家”两块蓝色的指示牌特别醒目,顺着牌子下路,走不过两三百米,一排排黄白相间的崭新楼房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位于中牟县官渡镇的南水北调移民新村金源社区。
移民新村美如画随处可见经济型轿车
7月15日中午,金源社区的街道上静悄悄。社区办公楼前的阴凉地儿,几位村民正端着豆角炒肉,吃着白馒头,旁边放着一瓶瓶啤酒,还有的人正“哧溜哧溜”地吃着捞面条。附近几条街道,停着不少小汽车,经济型轿车居多。
社区的四周是一幅田园画卷,东侧是一望无际的葡萄种植园,葡萄树上挂着一个个白色的纸袋,鼓鼓囊囊的。西侧、南侧是波光粼粼的鱼塘,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池塘边上种植着花卉,正开着粉红色的小花。北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假山喷泉,一栋栋蓝色的房子散落其间,这里是一座生态园,以经营丹江水产品为特色,客人还不多。
“我们金源社区共有60户居民,268口人,全部是2011年10月从淅川县金河镇搬迁过来的。刚来这里,气候、环境、语言,还有生活习惯都不适应。另外人生地不熟,孤独感特别强。更让人抓狂的是除了农业生产,大家找不到致富门路,生活没有着落,心里总是莫明地烦燥,不少人想返迁,回淅川老家。”刚走到村口,支书刘海波迎出来,并与记者唠起来。
村民眼中的致富“能人”刘海波
初见刘海波,给记者的印象并不象是风风火火干大事儿的村支书。他矮小的个头,操着浓浓的淅川口音,语速一快,常让人听不懂,时不时腼腆地笑一笑。记者让他介绍情况,他说眼前这一切都是大家干出来的,不是我一个的功劳,乡邻们太抬举自己了。可等记者走进他35亩的鱼塘,小桥流水、亭台楼榭的生态园,以及结出累累果实的果园时,不得不佩服他短短两年多时间创出来的事业。“今年鱼的行情很好,这片池塘一年下来收入个二三十万元不是问题,相信其他养鱼户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前段时间我和妻子从网上学习了水面上种植空心菜的技术,现在看效果不错,一年又可以增收几万元,接下来准备向其他养鱼户们推荐。”刘海波欣喜地向记者介绍。
“2011年10月,我们金源社区从淅川整体搬迁过来,初来乍到,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觉陌生,干什么事情都摸不着北,移民们普遍处于浮燥期,对今后的生活找不着方向,这时我们的海波支书率先行动起来,给大家做榜样,带领大家致富。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利用自己的技术、经验和胆识,带头挖鱼塘、种葡萄、搞生态园,把村里50岁以上的劳动力都安排了活儿。另外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刘海波还与周边的包装厂、食品厂、玻璃厂、机器人公司建立联系,安排青年人在家门口就业。在移民村新家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了,大家的烦燥情绪渐渐消退了。”村民王定先介绍道。
午后,记者走进几户居民家。说起刘海波,大家都是竖起大拇指,夸他脑子活泛,致富的点子多,对村民们照顾得体贴入微。据介绍,村民王老汉62岁了,身患疾病,不能干重体力活儿,刘海波于是安排老两口打扫社区的卫生,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获得一份稳定收入。还帮助他的女儿女婿在附近的华英包装厂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7000多元的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
与本地人相处融洽 早已不再“想家”
“刚到这里时,附近的村民似乎总是提防着我们,害怕我们偷他们的菜,占他们的便宜,当地人与移民村中间好象有一道鸿沟。通过慢慢的接触,他们了解了我们的人品,开始主动与我们交朋友。现在我们移民村开的饭店,周围村庄的回头客最多。平时在地里干活儿遇上了,大家都不忘打个招呼,甚至主动递上来蔬菜让我们品尝。今年以来,金源社区的移民与周边村庄的通婚结亲也慢慢多起来,大家相互融合在一起,早已经不再‘想家’。”刘海波告诉记者。
“与淅川老家相比,我们在这里住得更舒适,分到的土地更平坦,致富的门路更广,打工更方便,工资也不低,不少人一个月挣的钱比过去一年都多。再加上刘海波这个主心骨,把社区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大家吃喝不愁,挣钱不难,其乐融融,谁还想再回去?”村民王定先说。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