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移民故事:王启飞 当好移民工作"粘合剂"

2014年07月30日 16:02   来源:大河网   

移民工作是王启飞事业的全部,手机每天响不停。

拉着移民的手,特别亲切。

拉着移民的手,特别亲切。

介绍移民新村的情况。

介绍移民新村的情况。

到移民家中做“家访”。

到移民家中做“家访”。

孩子们称王启飞为移民爷爷。

  王启飞是中牟县官渡镇的移民所长,整个官渡镇有5个南水北调的移民新村,每一户移民家里过得怎么样,王启飞全都心中门儿清。移民们心里有什么疙瘩解不开,遇到什么坎儿过不去,也都喜欢找他,大家亲切地称他为移民工作的“粘合剂”。

  两个身份:既是移民又是移民所长

  听说记者来在采访移民故事,又黑又高的王启飞早早等候在石井移民新村的大门口。一双大手握过来,高音大嗓的淅川话扑面而来。“你是淅川人,如今咋在中牟工作?还担任着移民所长职务?”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启飞的笑得特别开心。“我不仅仅是移民所长,还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库区移民,在我的影响下,把自己一大家共5个家庭,全都动员起来,搬迁到中牟了。如今中牟不仅仅有我的妻儿老小、父母兄弟,还有我8000多口乡里乡亲,更有我钟爱的移民事业。”王启飞对记者说。

  “中牟是南水北调移民大县,最多时达1.26万人,后来行政区划调整,一些移民村划给了郑州,目前还剩余8000多人。全县16个移民村,涉及10个乡镇,都设有移民所长这个岗位,王启飞是唯一一位从淅川“挖”过来的移民‘人才’,其他所长都是中牟本地人。王所长在淅川时是金河镇政府的公务员,专做移民工作。往中牟搬迁的移民,几乎都在他的片区,他不仅仅熟悉民情,更能够体会移民们背景离乡的不易。移民们对他也是天然地感觉亲切。”中牟县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吕运奇向记者介绍。

  王启飞:“移民成为我一生的事业”

  “我2009年便开始接手移民工作了,由于往中牟搬迁的移民都在我的辖区,所以金河镇政府派我先到中牟对接,这里移民新村的选址、设计、建设,我都特别清楚。”王启飞告诉记者。

  “从2010年开始,淅川移民开始往这里搬迁,我是一趟一趟跟随大家来中牟,16个移民村全部有我的足迹,主要解决移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淅川人刚到中牟,生活习惯相差并不多,主要不适应气候、环境和人际关系。大家都是知道淅川是山区,有山有水,没有风沙,我们居住的金河镇更是四面环山,中间是水,雨水丰沛,种地根本不用浇水,所以也不用机井。到了新地方,大家又要克服气候干燥,风沙大的问题,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种地浇灌。更重要的是克服与周边村民的矛盾,消除内心的隔阂。”王启飞介绍道,当时移民不熟悉周边环境,想外出打工挣钱,改善生活,都找不到门路,大家心里感觉烦闷憋气。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有时成为大家的出气筒,有时成为大家和解的润滑剂,更多的时候是做大量的联络工作,当打开移民心结的钥匙。

  “2009年中秋节前,我早早收拾好东西,打算去成都看望儿子,与子孙一起欢度中秋,突然接到镇政府的通知,中牟县刘集镇姚湾移民新村出现了问题,个别移民与当地村民发生冲突。我马上买车票赶到中牟,在公安机关配合下,很快平息了事端。事后双方对我提出的处理方案都表示满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在广大移民群体中树立了威信。中牟县的领导也向我发出邀请,希望我能到中牟工作,做一名专职的移民所长。移民从此成为我这一生的事业。

  移民们称他是大家的“粘合剂”

  “当上这个移民所长后,官儿虽然不大,但却十分忙碌,可以用马不停蹄来形容。我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奔波于官渡镇的5个移民新村之间,与移民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帮助他们在新家园搞好农业生产,创业致富。另外还要走访周边的企业,想方设法安置移民们的就业。每天真正在家的时间很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更少,想回淅川老家走一走、看一看的愿望几乎成了奢望。”王启飞有些遗憾地说。

  在金源社区的街道上,王启飞不时与正在乘凉的村民们打招呼,看到一位腿脚不太灵利的老者,他快步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对方的手。“今天我来金源社区,一是看看海波的生态园,帮助海波想想办法,尽快吸引郑州、开封的客源;二是去这位定先老哥家,探望一下老哥哥和他的外孙、外孙女儿,了解一下他眼下有什么困难。他脑中风后,行动不太方便,想干些活儿实在不容易。”王启飞向记者介绍道。

  “由于王所长对移民工作熟悉,与中牟当地政府和老百姓打交道经验丰富,移民们又都把他当贴心人,所以大家常常把王所长形象地称为移民工作的“粘合剂”。”官渡镇的宣传委员常喜勇向记者介绍。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