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首席设计师描绘上海蓝图:面向未来 勇于进取

2018年07月11日 15:27   来源:东方网   吴琼

  编者按: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大潮激荡,中国人民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传奇成就,开放是前提条件,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40年间,一大批国际友人与这座城市一起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的艰辛历程。即日起,东方网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系列报道,40位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外籍友人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者们的创新与激情、责任与担当,分享他们眼中的40年中国奇迹,对于未来共赢发展的期许。

  一手执扇,一手轻提鸟笼,婀娜多姿的身影让人不禁驻足,这是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的雕塑作品《上海少女》。这位来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东方少女,经过十多年的辗转,终于在2014年回归上海。而她的新家,便是同样身姿优雅却又高耸入云的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

  在上海中心34楼,记者见到了这座超高层建筑的首席设计师——马溯(Marshall Strabala)先生。因为这栋楼,他成为世界最美摩天楼背后的设计师,也因为这栋楼,他的名字与上海密不可分。对他来说,“上海中心”这个汉语就像“你好”“谢谢”一样,已经能流利地脱口而出。

  上海中心:一座具有未来意义的城市地标

  马溯是全球屈指可数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师,在上海中心之前,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他就已经设计了两栋世界知名的超高层建筑:迪拜塔(828米)和南京紫峰大楼(450米)。但上海中心,是世界首次在超高层大楼里使用双层玻璃幕建筑。“上海中心的设计就像这样一只保温杯。我们不能只做简单的建筑。我们想建成一个能够节约能源的建筑。我所说的节能,是为接下来的100年节省能源。如果我没算错的话,这栋建筑为未来75年节省的能源,足以用来建成另一座上海中心。”他用一只双层玻璃保温杯,向记者阐释了上海中心的设计理念——用最少的成本做更多的事(Do more with less)。

  “我们想,如果造出的建筑能为接下来的100年节省能源,那将为上海的天际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马溯在回忆2006年参加上海中心大楼设计竞赛的场景时这样说道。于是,历时10年规划和建设,这栋世界最高的可持续绿色建筑终于在2016年竣工,并获得有绿色建筑“奥斯卡”之称的LEED-CS白金级认证。

  有意思的是,这座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其高度选择其实暗藏玄机。“一开始,我们为上海中心设计的高度其实是680米。”马溯告诉记者,身处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上海中心的选址邻近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为了使这三栋摩天大楼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关系,最终决定将高度定在632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比金茂大厦高71.5米,上海中心又比环球金融中心高140米,差不多是前两者高度差的两倍,在视觉上是最美的顶部上升弧线。正如马溯所说:“上海中心规划的精妙之处在于,她的目标并不在高度。她就是为上海量身打造的,在恰当的时间建成的一座恰当的建筑。说不定20年后,上海会出现另一座卫星式的中央商务区,甚至出现1000米的高楼。但在目前,上海中心就是一座高度恰当、适合上海的建筑。”

  在马溯眼中,上海中心就是未来的代名词,她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金茂大厦代表着中国的过去,她的造型和外观酷似宝塔,是一个不锈钢的宝塔,代表着中国的历史。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由日本投资兴建,代表着中国的现在,现在的中国正逐步开放,成为吸引外资的磁场。而第三座建筑(上海中心)则代表中国的未来。这三栋建筑分别象征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三兄弟一样。上海中心体现了可持续的理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上海中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建造一座面向未来、可持续的、富有功能的建筑,不论是从审美还是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面向未来的,不仅仅是建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规划了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三栋标志性建筑。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是浦东功能开发和形象建设的标志性地区。1993年12月,市政府批复原则同意《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最终的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占地17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435万平方米,毛平均容积率2.5倍。方案中明确提出建设3座高塔建筑成为核心区的标志性建筑。其中的Z3-2地块就是如今上海中心的建筑所在地。

  上海中心的建成,不仅丰富了上海的天际线,更与金茂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融为一体,共同见证了浦东改革开放的成功。“我见证了陆家嘴从只有几栋大楼蝶变为今天的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2001年,我们第一次(来陆家嘴)参观金茂大厦时,大家都认为,这里的规划不如人意。没有人会愿意在这里居住和生活。但现在的陆家嘴,已经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说起这些年上海的变化,马溯说,最为显著的便是这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这些年,上海的公共交通不断完善。我这么说可能并无新意,但如果一个城市缺乏公共交通,最后便会陷入窒息。”令他感到惊奇的是,上海的地铁网络一直在更新。“在上海,我每到一个地方都有新的地铁线路建成,交通十分方便。”而正是这些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将这座城市中的人与建筑联系起来,建筑才得以“活”了起来。

  马溯还拿上海与他的家乡美国进行了对比:“我都不记得纽约市最后一次新建地铁线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100年前了吧。所以说,上海在这一方面令人难以置信。她从未停止发展的脚步。”除了地铁线路,这座城市中不断涌现的还有音乐厅、公园等各种基础设施,他总结道:“这就是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为什么不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呢?应该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所以我认为,上海正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表率。”所以,上海不仅有面向未来的建筑,这座城市本身也是面向未来的。

  自称是个“建筑迷”的马溯,自2001年来到上海,他的设计足迹跨越了中国多个城市:南京、杭州、天津、重庆……在他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了不起和无畏的历程:“了不起,是因为中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无畏,是因为在制定政策、规划城市和治理国家等各个层面,每个人都会犯错,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发现错误,你们会及时解决和完善。所以,‘无畏’就是一种强烈的精神,愿意去做前所未有的事,例如建高铁、机场、超高层建筑等等。在本世纪,高度超过500米的建筑大约只有五个,上海中心就是其中之一。‘有勇气’,是指即使心存畏惧,也愿意去做一件事。但它和‘无畏’的意思截然不同。‘无畏’,代表着无所畏惧。”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