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地方经济资料库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01月27日 11:10   来源:政府网站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按销售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7.9亿元,增长12.5%,其中城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7.4亿元,增长13.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2.4亿元,增长13.1%。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108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4%。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03.54亿元,增长11.44%;汽车类零售额255.70亿元,增长3.46%;粮油、食品类零售额109.07亿元,增长72.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66.93亿元,增长3.99%;烟酒类零售额34.23亿元,增长12.86%;中西药类零售额27.45亿元,增长2.0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7.17亿元,增长5.47%;日用品类零售额20.99亿元,增长11.18%。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为86.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4%。其中,出口总值为53.3亿美元,增长14.2%;进口总值为33.2亿美元,下降40.3%。一般贸易出口49.7亿美元,增长15.4%;加工贸易出口3.4亿美元,增长44.9%。机电产品出口17.2亿美元,下降2.5%。

  表8 2014年甘肃省进出口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表9 2014年甘肃省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进出口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美元、%

  利用外资: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65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2.9亿美元,下降44.2%;完成营业额3.4亿美元,增长9.7%。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财政:全年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为1234.54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1.5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672.15亿元,增长13.63%,其中税收收入489.95亿元,增长17.29%。从主体税种看,国内增值税88.14亿元,增长38.47%;营业税194.98亿元,增长10.41%;企业所得税45.95亿元,增长14.61%;个人所得税15.81亿元,增长6.9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2538.41亿元,增长9.91%。

  金融: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3957.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5.64%。其中,单位存款余额6669.40亿元,增长18.05%;个人存款余额6886.02亿元,增长13.42%。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075.78亿元,增长25.54%。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108.05亿元,增长25.89%。

  表10 2014年甘肃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

  单位:亿元、%

  

  证券: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26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年末股票总市值为2698.7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2.05%。创业板股票筹集资金4.10亿元。

  保险: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0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0%。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0.00亿元,增长17.05%;人身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28.44亿元,增长14.88%。全年赔付额84.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74%。其中,财产险赔款38.92亿元,增长19.18%;人身险给付45.50亿元,增长31.62%。

  九、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全年全省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59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50项,应用技术成果344项,软科学成果65项。全年获得奖励150项,与上年持平。专利申请受理12020件,比上年增长 9.51%;授权专利5097件,增长7.60%;授予发明专利权812件,增长3.44%。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367项,减少414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5.23亿元,增长15.1%。

  教育: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0.98万人,在学研究生2.91万人,毕业生0.8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06万人,在校学生45.23万人,毕业生11.8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0.3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0.81万人,初中学校招生30.99万人,普通小学招生28.0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0.1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2.01万人。

  表11 2014年甘肃省各类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单位:万人

  十、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3个,公共图书馆103个,博物馆(含纪念馆)166个,艺术表演团体69个。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89%和98.35%,分别比上年提高0.20和0.3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20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97万户。省级报纸出版4.74亿份,期刊出版1.10亿册,图书出版6592万册(张)。

  卫生:年末全省共有卫生机构2790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0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7个。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11.4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2.50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32万人,注册护士4.53万人。全省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3613人。卫生监督检验机构92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09人。

  体育:全年获得各类奖牌111枚,比上年增加10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2590.7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9.84万人,占41.68%,比重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1510.94万人,占58.32%。按年龄分,0-14岁人口440.5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7.01%,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1928.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4.44%,比重提高0.02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221.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55%,比重提高0.05个百分点。按性别分,男性人口1322.85万人,占51.06%;女性人口1267.93万人,占48.94%。

  全年出生人口31.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1‰,比上年上升0.05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5.8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6.11‰,上升0.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10‰,上升0.02个千分点。

  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比上年增长9.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507元,增长10.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6.8%,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272元,增长8.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98.8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62%;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328.05万人,增长0.72%;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2.35万人,下降0.40%;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75.14万人,增长4.42%;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43.7万人,增长6.40%。8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为1925.92万人,参合率为98.26%。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73.22亿元,累计受益3627万人次。全年农村医疗救助216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164万人。

  十二、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

  安全生产: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542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3人。全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38起,造成1432人死亡、357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0.13亿元;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89人。

  全年平均气温8.7℃,平均降水量420.2毫米。

  全省地震台站291个,地震遥测台网55个,其中有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5个,无人值守的地震监测台50个。

  自然灾害: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68.4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9.95%,其中成灾面积38.50万公顷,下降35.14%。

  注:

  1.本公报各项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甘肃发展年鉴201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文化产业增加值为年快报数据,增长速度按现价计算。

  4.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含长庆油田甘肃境内部分。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相关数据均为快报数。

  6.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等数据将由有关部门进一步核实后于近期公布。

  7.艺术表演团体数为国营单位数,不含民营单位数。

  8.本公报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来自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社会保障数据来自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政数据来自甘肃省财政厅,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中国保监会甘肃监管局,证券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甘肃监管局,外贸数据和利用外资数据来自甘肃省商务厅,旅游数据来自甘肃省旅游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甘肃省交通运输厅、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兰州铁路局、东航甘肃分公司和海航甘肃分公司,通信数据来自甘肃省通信管理局,邮政数据来自甘肃省邮政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甘肃省教育厅,专利数据来自甘肃省专利局,气象数据来自甘肃省气象局,文化数据来自甘肃省文化厅,广播、电视数据来自甘肃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卫生数据来自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甘肃省体育局,地震数据来自甘肃省地震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甘肃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