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四川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 51个,艺术表演场所 52个,文化馆 207个,文化站 4595个,公共图书馆 19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44个。
年末共有博物馆 16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 17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3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307处。四川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入常态,全年接待观众 3797万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22项。
年末无线广播电台 1座,电视台 1座,广播电视台 165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 36座。广播综合覆盖率 97.0%;电视综合覆盖率 98.1%。有线电视用户 1473万户。
全年出版地方报纸 137种,出版量 15.6亿份;出版期刊 351种,出版量 6900万册;出版图书 9021种,出版量 21956万册;出版音像制品 137种,电子出版物 361种。档案馆 246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 204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 606.6万卷。
年末四川省医疗卫生机构 80104个,其中医院 180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75137个;床位 4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45.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 14.6万人,执业助理医师 3.5万人,注册护士 16.9万人。妇幼保健机构 202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0.5万人,注册护士 0.7万人;乡镇卫生院 4575个,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3.5万人,注册护士 2.0万人。
全年新增省级卫生城市(县城) 11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 2.7和 3.3个百分点。全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 198.9/10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全年参合率 99.3%。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提高到 63.3%。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 99.2%。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 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 24.4/10万、 7.99‰和 9.55‰。
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 14枚、银牌 7枚、铜牌 9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 32枚、银牌 16枚、铜牌 11枚;获全国比赛金牌 12枚、银牌 19枚、铜牌 24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 40.2亿元,增长 11.5%,共筹集公益金 11.9亿元。年末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15所、省级 21所,市(县)级业余训练重点单位 3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253个。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 7268条,当年新建 142条。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3693个。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四川省工业节能节水资金支持节能项目 44个,支持节水项目 11个,支持循环经济、高效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绿色能源等低碳示范项目 29个,支持清洁生产(灰霾防治)项目 4个。
全年安排环保专项资金 8.8亿元, 81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涉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为 84.4%,垃圾处理率为 96.0%, 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73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2770个。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 240个,完成投资 23.3亿元(含企业投资)。
年末四川省自然保护区 168个,面积 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17.35%。全年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 3个,通过省级生态县(市、区)验收 4个。
全年发生生产经营性安全事故 2147起、死亡 1121人,比上年减少 527起、 357人,分别下降 19.7%和 24.2%。自 2001年以来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 0.09人,下降 31.5%;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 1.17人,下降 3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 1.60人,下降 25.6%;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 0.84人,下降 13.4%。
十二、人 口
据 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 83.0万人,人口出生率 10.2‰;死亡人口 57万人,人口死亡率 7.0‰;人口自然增长率 3.2‰。年末常住人口 814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3.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768.9万人,乡村人口 4371.3万人,城镇化率 46.3%,比上年提高 1.4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381元,比上年增长 9.0%。其中,工资性收入 16279元,增长 8.7%。人均消费性支出 18027元,增长 10.3%。其中,居住支出增长 4.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 9.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 17.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0.1%。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803元,比上年增加 908元,比上年增长 11.5%。其中,工资性收入 4016元,增收 473元,增长 13.4%;家庭经营纯收入 3571元,增收 250元,增长 7.5%;财产性纯收入 252元,增收 50元,增长 24.7%;转移性纯收入 964元,增收 135元,增长 1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6906元,增长 12.7%。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 11.0%,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长 17.5%,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 15.9%,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 12.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43.2%。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837.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 3013.9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2581.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不含失地农民) 628.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 709.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 730.4万人。
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 173.0万人,农村低保人数 425.7万人,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 17元和 12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共计 50.5万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人数 26.9万人,集中供养率 53.2%。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数 36.1万张。建立社区服务机构 10276个,其中建立城镇社区服务机构 6806个。销售福利彩票 78.2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 2.2亿元。
十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1869.3亿元,比上年增长 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364.2亿元,增长 4.5%;第二产业增加值 944.2亿元,增长 9.1%;第三产业增加值 560.9亿元,增长 6.7%。三次产业结构为 19.5: 50.5: 30.0。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 717.8亿元,比上年增长 9.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83.4亿元,增长 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588.2亿元,增长 12.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7742元,增长 1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722元,增长 8.8%。
十五、扩权试点县(市)经济
从 2014年 7月起,四川省扩权试点县(市)从 59个增加至 78个。全年 78个扩权试点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 10731.6亿元,比上年增长 9.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2133.1亿元,增长 4.0%;第二产业增加值 5829.4亿元,增长 10.9%;第三产业增加值 2769.1亿元,增长 10.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 20.5: 54.3: 25.2调整为 19.9: 54.3: 25.8。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 6463.8亿元,增长 10.4%,占 GDP的比重从上年的 59.5%上升到 60.2%,提高 0.7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 5036.2亿元,比上年增长 10.6%,增速比全省高 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8817.2亿元,增长 1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972.0亿元,增长 13.2%。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650元,增长 9.8%;农民人均纯收入 9272元,增长 11.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9009.6亿元,增长 14.6%。
注:
1 、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 -2015》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从 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 、公报中物价、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
(四川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