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 0.92万人,在校研究生 2.59万人,毕业生 0.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22.77万人,在校生 70.19万人,毕业生 17.4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招生 32.31万人,在校生 89.66万人,毕业生 26.0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30.46万人,在校生 83.82万人,毕业生 25.3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 66.44万人,在校生 195.08万人,毕业生 61.86万人。普通小学招生 74.97万人,在校生 431.81万人,毕业生 67.54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0.13万人,在校生 1.32万人,毕业生 0.04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 197.34万人。

全年自治区安排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1890项,资助经费 5.31亿元。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 35900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10200万元;自然科学基金 6500万元;自治区主席科技资金 500万元。取得省部级以上登记科技成果 666项,其中,应用技术成果 617项;软科学研究成果 20项;基础理论成果 29项。全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项目 160项,其中,特别贡献奖 2项;自然科学奖 10项;技术发明奖 1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 138项。全年专利申请量 32294件,同比增长 38.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 22235件,同比增长 54.6%。全年授权专利 9664件,同比增长 22.6%,其中授权发明专利 1933件,同比增长 49.3%。 2014年末全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565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1.21件,同比增长 52.0%。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 234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 11.58亿元。
年末全区共有产品检测实验室(指全区获得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实验室) 897个,国家级质检中心 10个,自治区级质检中心 30个。全区现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 3个,累计完成产品认证企业个数(有效期内) 480个。全区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8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 118.26万台(件)。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 1165个,有效期内广西名牌产品数 26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42个。全区共有地震台站 137个,地震监测台网 7个。 全年全区各级气象台共发布气象预警信号 7110次,全年自治区气象台发布预警 136次。全区共有海洋观测站 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 112个,文化馆 123个,博物馆 112个,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16个,娱乐场所 3374个,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 4478个。年末全区共有 49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24个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 8个、省级 103个。按机构分,年末全区共有广播电台 8座,电视台 7座,广播电视台 83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 638.74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 429.03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 98.2%。全年出版各类报纸 6.6亿份,各类期刊 0.5亿册,图书 3.38亿册。年末全区共有档案馆 12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 82.3万卷又 150.3万件。
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和计生机构) 34669个,其中,医院 486个,乡镇卫生院 12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69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8933个,村卫生室 219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1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 11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 104个。卫生技术人员 25.86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8.65万人,注册护士 10.40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20.19万张,其中医院 12.94万张,乡镇卫生院 5.83万张。全年全区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 52.08万例,报告发病率 1103.62/10万,报告死亡率 6.43/10万。
2014 年全年运动员在世界三大赛中获金银铜牌 12枚,其中金牌 3枚,银牌 4枚,铜牌 5枚。有 1人创 1项世界青少年纪录,有 1人创 1项亚洲运动会纪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 547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3万人。年末常住人口 [5] 47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21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72万人,出生率 14.07‰; 死亡人口 30万人,死亡率 6.21‰;自然增长率 7.86 ‰。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57 元,比上年增长 10.5 %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669 元,比上年增长 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 [6]为 23263元,增长 11.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683 元,比上年增长 11.4 %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 8447元,增长 14.4%。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7565 元。
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0247元,比上年增长 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4.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5045元,增长 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6675元,增长 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5%。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 36.9%,城镇为 35.2%。

按常住地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 43.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2.76平方米,增长 6.8%。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7.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 1.64平方米,增长 4.6%。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557.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9.2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 377.31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 180.2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 1067.35万人,增加 36.3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482.6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584.7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民工 21.34万人,减少 5.2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 258.98万人,增加 6.7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 338.22万人,增加 12.6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 52.78万人,减少 3.63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 280.25万人,增加 10.01万人。
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 1720.98万人,增加 40.29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 6.07万人。
年末全区共有 111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 99.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 162.38亿元,受益人数 5915.7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1720.98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参保人数 40.68万人,农村居民参保人数 1680.30万人。年末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 6.07万人。
年末全区共有提供住宿社会服务机构 564个,床位 4.02万张,年末在院(站)人天数 632.45万人 /天。全区孤儿收养数 23509人,其中集中供养孤儿 2592人,社会散居孤儿 20917人。儿童收养登记 1692件,其中涉外收养 120件。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含五保村) 971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 174个,社区服务站 511个。全区共有 44.80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329.80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28.9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五保救济。全年民政部资助参保人数 21.32万人,资助参合人数 243.05万人,直接医疗救助人次数 38.59万人次。在残疾人群体中,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 6.79万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 39.90万人,纳入五保供养的有 4.43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区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1.98万公顷,比上年下降 13.2%。其中,工矿仓储用地 0.29万公顷,下降 29.5%;住宅用地 0.23万公顷,下降 11.4%;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 1.35万公顷,下降 6.3%。
全年平均降水量 1422毫米。全年总用水量 290.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长 2.4%,工业用水减少 30.2%,农业用水下降 0.1%,生态补水下降 2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7 ] 185.6 立方米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64.3立方米 ,人均用水量 611立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299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 146万公顷。全区已获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25个。全区建成自然保护区达到 7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 135.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 62.1%。活立木蓄积量 6.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6.47亿立方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 329.65平方公里。
全年平均气温为 21.0℃,共有 4个热带气旋直接影响广西。
初步核算, 全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 4.6%。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8]比上年下降 3.7 % 。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 9.3 % 。
285 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 95%,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 2%。
在监测的 14个城市中,空气质量均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在监测的 14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的有 8个,占 57.1%,轻度污染的有 6个,占 42.9%。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 405.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 6.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86.5%,提高 2.1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到 35.7%,提高 1.1个百分点。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共死亡 2641人,比上年下降 3.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 0.17人,下降 0.1%;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 318人,下降 12.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 2.07人,下降 3.7%;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为 1.62人。
注释:
[1] 本公报中 201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 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4] 原保费收入主要是与再保险保费收入进行区分的,国家规定保险公司必须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保,接受保险分出的公司收取的保费就是再保费收入,而由公司自己做的业务得到保费收入就是原保费收入。
[5] 常住人口指在广西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户口在广西、外出广西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口。
[6] 人均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收入。
[7]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按现价计算。
[8]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增速按 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自治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户籍总人口数据来自自治区公安厅;财政数据来自自治区财政厅;物价、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恩格尔系数、部分农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广西调查总队;进出口数据来自南宁海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自治区商务厅;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广西监管局;旅游数据来自自治区旅游局;公路里程,港口数据来自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旅客、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高速铁路数据来自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南宁铁路局和广西机场集团;汽车保有量数据来自自治区交警总队;邮政业务数据来自自治区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数据来自自治区通信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自治区教育厅;安排科技计划课题、专利数据、技术合同等数据来自自治区科技厅;质量检验、标准制定修订数据来自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地震数据来自自治区地震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网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和产业示范基地数据来自自治区文化厅;广播电视数据来自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报纸、期刊、图书数据来自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档案数据来自自治区档案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自治区卫生厅;体育数据来自自治区体育局;社会服务、孤儿情况、低保和五保供养数据来自自治区民政厅;残疾人数据来自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安全生产数据来自自治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交通事故数据来自自治区公安厅;气象预警、平均气温、登陆台风数据来自自治区气象局;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数据来自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水资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数据来自自治区水利厅;林业数据来自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环境监测数据来自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城市污水处理、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来自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其他数据均来自自治区统计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