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地方经济资料库 > 报告·规划 > 正文
中经搜索

2016年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10月18日 15:10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吉林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三个五”战略,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强预期引导,妥善防控风险,积极应对挑战,统筹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4886.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8.52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7147.18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6240.53亿元,增长8.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8170美元),比上年增长7.3%。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10.1:48.0:4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3%、43.8%和49.9%。

  图1:2012—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2012—2016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全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651.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6(以上年为100,下同),比上年上涨1.6%。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上涨1.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4,下降2.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8.4,下降1.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7.8,下降2.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98.7,下降1.3%。

  表1: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上年=100

  

  全年全省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225.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263.76亿元,增长2.8%。其中,完成税收收入872.95亿元,增长0.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3586.09亿元,增长11.5%。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97.59亿元,增长7.6%;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273.63亿元,增长11.3%;节能环保支出122.14亿元,增长3.8%;教育支出499.70亿元,增长4.6%;住房保障支出136.45亿元,增长0.4%;农林水事务支出550.50亿元,增长34.7%。

  二、农 业

  全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49.26亿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812.60亿元,增长5.1%;林业增加值65.44亿元,增长0.2%;牧业增加值594.13亿元,增长2.3%;渔业增加值26.36亿元,增长7.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0.74亿元,增长2.7%。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2.1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1.1%。全年粮食总产量3717.19万吨,增长1.9%。其中,玉米产量2833.00万吨,增长1.0%,单产7747.00公斤/公顷,增长4.9%;水稻产量642.09万吨,增长1.9%,单产8225.00公斤/公顷,下降0.6%。

  图3:2012—2016年粮食总产量

  全年全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5.55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猪肉产量130.56万吨,下降4.0%;牛肉产量47.10万吨,增长1.1%;羊肉产量4.81万吨,增长0.6%;禽肉产量73.08万吨,增长6.9%。禽蛋产量114.44万吨,增长6.7%。生牛奶产量52.85万吨,增长1.0%。年末生猪存栏948.07万头,下降2.5%;全年生猪出栏1619.34万头,下降2.7%。

  表2:2016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不含农用运输车)达到3101.26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5.60万台、机电井17.05万眼、节水灌溉机械4.07万套,分别增长6.6%、5.9%和1.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85.91万公顷和103.11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51.13亿千瓦时,增长3.1%。

(责任编辑:石兰兰)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