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8月份内蒙古畜牧业生产运行情况及相关分析

2013年09月22日 09:44   来源:政府网站   

  一、主要畜产品生产及价格情况

  据行业统计,截止8月底,全区牲畜存栏11016.9万头只,同比增长4.07%。其中,大畜存栏1223.8万头,同比增长2.9%,大畜中肉牛存栏1009.8万头,同比增长5.2%,奶牛存栏279.3万头,同比下降4.2%;肉牛出栏171.4万头,同比去年基本持平;羊存栏8380.3万只,同比增长4.1%,羊出栏2619.5万只,同比增长2.04%;生猪存栏1412.7万口,同比增长4.9%,生猪出栏744.7万口,同比增长10.0 %。肉类产量156.1万吨,同比增长2.1%;禽蛋产量38.8万吨,同比增长3.0%;牛奶产量552.7万吨,同比下降6.4%。

  牛肉市场平均价格55.08元/公斤,同比增长32.2%,环比1.4%;羊肉市场平均价格60.0元/公斤,同比增长19.7%,环比2.5%;猪肉市场平均价格25.3元/公斤,同比增长3.4%,环比4.0%;鸡蛋市场平均价格9.31元/公斤,同比下降3.8%,环比增长2.7%;生鲜乳平均收购价格3.23元/公斤,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1.6%。

  总体来看,当前我区牲畜存出栏均呈平稳增长态势,主要畜产品价格继续保持合理价位,对主要畜产品供给,增加农牧民收入作用明显。

  目前大小畜已进入配种期,全区大小畜配种已达2162.3万头只,同比增长6.5%。其中,大畜配种304.7万头,同比增长4.2 %;小畜配种1857.7万只,同比增长6.8%。大小畜配种数量的稳定增长为明年我区畜牧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当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一是市场架子牛价格继续走高,肉牛育肥虽有盈利,但利润空间收窄,利润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受牛肉市场价格走高影响,出现部分养殖户出售基础母牛现象,这种短视行为,可能会导致未来架子牛供应紧张,值得关注。

  二是肉羊养殖效益继续向好,以巴彦淖尔为例:只繁不育户,出售一只羔羊纯收入可达200元左右;单纯育肥户,通过2-3个月的短期育肥,一只羊纯收入可达150-200元;自繁自育户,一只基础母羊平均每年产3只羔羊,每只羔羊通过育肥后,纯收入400元左右,饲养一只基础母羊年纯收入可达到1200元左右。目前活羊收购价略有下降,农牧民存在一定的惜售心理,肉羊出栏进度缓慢。入冬前,应鼓励农牧民加快牲畜出栏,合理调整存栏结构,减轻冬春饲草料压力,确保基础母畜和仔畜安全过冬度春。

  三是仔猪、待宰活猪和去骨猪肉价格环比连续3个月小幅增长,生猪养殖效益持续回暖。家禽养殖彻底摆脱了H7N9禽流感疫情影响,蛋鸡、肉鸡养殖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下架鸡价格达到10元/公斤,养殖效益可观。随着“中秋”、“国庆”两节临近,市场需求旺盛,预计猪肉、鸡肉和鸡蛋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猪禽产业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四是绒毛产量同比保持稳定,全区绵羊毛产量12.03万吨,山羊绒产量7851吨。羊绒平均收购价330.37元/公斤,羊毛平均收购价11.67元/公斤。羊毛羊绒价格较去年虽有一定的上涨,但由于剪毛抓绒人工费用上涨,养殖利润有限。

  五是受奶粉主要出口国新西兰大旱和“恒天然”毒奶粉事件影响,国内奶粉进口量下降,奶源供应紧张,部分乳制品加工企业上调了生鲜乳收购价格。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等地的散户、小区和规模牧场,伊利、蒙牛等乳品企鲜奶价分别为2.95元/公斤、3.15元/公斤和3.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0.3—0.35元/公斤;雀巢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散户收奶价为3.6—4元/公斤。一些规模较大、原奶品质较高的规模场,生鲜乳收购价格达到4.5—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提高1元/公斤左右。预计随着天气逐渐转冷,奶牛奶产量下降,生鲜乳收购价格仍将小幅增长,奶价的提高,有利于奶牛养殖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