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孤独的老人,平时只好靠逛公园打发时间 河南商报记者 赵卓/摄
河南商报记者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约80%的老人都因种种原因,独自居住。
这些老人渴望落叶归根,含饴弄孙的场景也时常在脑中浮现。只是,四世同堂或者三世同堂的土壤,正在逐渐瓦解。
孤独的老人
老伴走后
他只能逛公园消耗时光
9月16日早晨,段二强结束了漫无目的的闲逛,坐在郑州市紫荆山公园的长椅上休息。看着墙外急匆匆挤公交上班的年轻人,他说,自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自从老伴去世后,他每天只能将大把时间花在逛公园上。
已经62岁的段二强,在其老伴去世之前,虽与老伴同在郑州,却是各过各的,一个月也见不了几次面。
3个月前,老伴死于一场突然降临的疾病。
这让他有些接受不了,陷入了近乎疯狂的想念之中。
虽然住在女儿家
但他并不开心
为了不让他继续在老环境里触景生情,女儿将他接到了自己家居住。
他说,与女儿一起住也并不开心。“女儿女婿都忙,半夜才回家,外孙也送到了幼儿园。”
每天,段二强的女儿为他准备了早餐之后,就会匆匆离去。中午会打个电话,让他到小区附近的饭馆吃点午饭,一直到晚上吃饭时,才能与他聊一会儿天。
自己能做的
就是等待
段二强说,很多老人都害怕生病,害怕死。“我一点也不怕,病了在外地的儿子还能回来看看我。”他面无表情地说完,毫无征兆地笑了,又改口说,“都是傻话,不能给儿女添麻烦,他们都不容易。”
曾做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段二强,说自己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到某一天驾鹤西去,就能与老伴相聚了。
温馨的回忆
向往四世同堂的生活
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的数十位老人,都将自己的晚年生活与父辈相比,他们更喜欢回忆。童年时代四世同堂或三世同堂的欢乐场景也常在他们的脑中浮现。
车师傅是开封人,快70岁了。
他说,从记事儿起,自己就是与父母、爷爷一起生活,一直到老人相继过世。
七八岁的时候,夏天的晚上,父亲忙完了一天的农活之后,就会带着他与哥哥一块儿在屋外乘凉。
“没有别的娱乐,只有听老人们讲故事。”车师傅说,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就是那样得来的。一般孙子与爷爷的关系都非常亲密,车师傅也一样。他说,小时候爷爷带着自己“赶会”。那时,赶会是少有的娱乐项目,“赶会能看戏,我再也没有看过比会上更好的戏了”。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家人的陪伴
还不满20岁,车师傅就结了婚,组建起了自己的家庭,但仍与父母一起生活。
后来,又有了孩子。有点好吃的总是想让孩子多吃点,每当孩子上学的时候,车师傅都会在孩子书包里面放一个鸡蛋。
车师傅说,孩子放学后,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在饭桌上讨论一下孩子学习的情况,知道孩子学习成绩有提升,就很欣慰,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后来,儿子长大了,去了外地打拼,见到儿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车师傅说,其实最大的财富是家人的陪伴。他说,自己在三世同堂的环境中长大,非常向往这种恬静的生活方式。
艰难的相聚
他和儿子同在一个城市,却不常见面
老葛是一名年过六旬的老人,不过看上去还很年轻。河南商报记者在郑州市纬四路上一家饭店门口见到他的时候,他正穿着保安制服,指挥车辆停车。两年前,他到了郑州打工,与儿子儿媳在同一个城市,一个月也难得见上一次。
“想和孩子们一起住。”老葛说,自己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一起,虽然日子平淡,但可以互相照顾。可这愿望终究无法实现。
老葛的儿子住在郑州西郊,每天忙于生计。儿子还背了几十万元房贷,每个月都得还钱,还得养活儿媳妇和孩子。
总想与儿子多待会儿,可又说不出口
老葛说,自己最想念的就是孙子,6岁了,很聪明。大部分时间,他一周只能见孙子一次。有一次,他正值班,接到了儿子的电话,说要带孙子来看他。老葛请了半天假在宿舍里等着。
他给孙子买了很多玩具,又怕孙子不喜欢,一直在惴惴不安地等待。
到午饭时间了儿子也没出现,他打电话一问才知道,儿子有点急事儿又忙工作了,儿媳找不到他住的地方,就带着孙子回去了。
老葛失落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说。
每次儿子去看他,他都想对儿子说:能多待一会儿吗?但这话,他一次也没有说出口,“怕影响儿子,让他有负担。”老葛说,“其实我自己过得挺好。”
老葛一直觉得,儿子一家过得也不容易,自己忍忍也就过去了。
奢侈的愿望
居家养老,现在成了奢望
连续多日,河南商报记者对多名老人进行了采访,发现这些老人骨子里有着传统的居家养老观念,很多人都在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环境下成长。
他们也对父辈的晚年生活极度向往,希望含饴弄孙,对家人有着刻骨的眷恋,他们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出生、终老。
可如今,这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奢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模式被打破,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常年在外打拼,有的即便与父母在一个城市,但也都分别蜗居在不同的角落,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
约八成老人独居
9月21日,河南商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与父母在不同城市生活的人占了51.4%。虽在同一个城市,却不住在一起的占了27.9%。在这些不与父母同住的人里,超过45%的人,每个月看望父母的次数少于1次。
之前,腾讯网也做过一个类似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与父母分居两地的人,大都是因为经济压力不能与父母同住。
年轻人压力大,可曾为社会作过贡献的老人们该怎么办?
据统计,目前河南省60岁的老人有1200多万,预计到2015年,会猛增到1500多万。
老无所依的恐惧放到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
很多老人都说,没想过将来真老得动不了该怎么办。
9月18日那天,一位老人站在紫荆山一个站牌下,脸上挂着笑。他说,他在等待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才21岁,在兰州打工,一年都没回过家了。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