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的菜地,村民在展示抓到的大蜗牛。(记者黄孝邦)
新华网9月24日电(记者吴小康)近期,有网民在一家论坛上发帖称,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附近发现大型蜗牛,数量众多的它们已祸及菜地。这位网民怀疑,这些比福寿螺还大的蜗牛属于外来生物。网帖经转发后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22日早上驱车赶到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看到地里不少红薯、芥菜叶子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洞,但并未看到蜗牛的踪影。同行的一名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掀开地埂上堆放的几块石头,发现下面竟然藏着一堆蜗牛,只见它们有大有小,大的跟鸡蛋相仿,小的则像成人指甲盖一样。
这名工作人员捡起一只蜗牛用石块敲碎,里面冒出很多小黄豆一样的颗粒。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颗粒是蜗牛的卵,产出后就会变成小蜗牛。在沙井中学工作的梁柳英说,这种蜗牛繁殖力极强,老师们每天早晨都去菜地捉,可总也捉不完。“它们昼伏夜出,夜里出来祸害蔬菜,白天太阳一出来,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获知这一信息后,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随即组织展开调查。据动植物检疫监管处生物安全科科长李树庆介绍,目前已确认蜗牛种类为非洲大蜗牛,被我国列为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李树庆说,非洲大蜗牛可危害500多种作物,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花卉等,具有摄食凶猛、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性,甚至能啃食水泥,一次产卵数量可达100—400枚,号称“田园杀手”。
目前,当地农业部门、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已到沙井镇了解核实情况,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副局长朱春选说,非洲大蜗牛是首次在辖区内被发现,目前只接到沙井镇发现存在非洲大蜗牛的报告,但具体数量和分布范围,以及传入方式等尚不清楚。
为彻底消除非洲大蜗牛,专家建议采取人工捕捉捣毁后深埋或焚烧。但由于蜗牛喜欢夜晚出动,这种捕捉方式效率仍显低下。江南区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芦世深说,不建议喷施化学药物,“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目前尚未对蜗牛的危害程度作出定性,应对措施还得视情况而定。”(完)
9月22日,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的菜地,一只大蜗牛被敲碎后冒出很多卵。(记者黄孝邦)
堵塞外来物种入侵“通道”刻不容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小康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事件不断出现。去年7月份,广西柳江内出现食人鱼伤人事件;在福建,从美国引进的草本植物大米草迅速蔓延和疯长,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在内蒙古,一种名为黄花刺茄的外来野生植物呈蔓延趋势,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当前,外来入侵生物分布已呈“无孔不入”态势。南宁市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副局长朱春选说,辖区内就发现有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这些外来生物因没有天敌,一旦蔓延就很难控制。
一直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胡隐昌介绍,外来水生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正常引进导致。如上世纪80年代,福寿螺作为高蛋白特种经济动物,首次引进我国广东省,随后又被引入到长江南部各省养殖。因其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和适应力强等特性,很快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形成自然种群,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损害。
二是伴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其中走私越来越成为外来物种入境重要途径。柳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韦永文介绍,对于食人鲳,农业部渔业局2002年曾下发关于查处食人鱼的紧急通知,要求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和销毁,并严禁将食人鱼放入自然水域。而一些地区市面上存在食人鲳,基本可以判断是走私进入我国的。
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法、生物与农业防治法和生态防治法等是对付入侵物种的主要手段。据介绍,化学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杀灭有害物种,但对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而高效、安全、环保的生态防治法研究仍跟不上,目前还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专家表示,以福寿螺为例,局部单一的防治并不能彻底根除福寿螺,只要少量的福寿螺存在,就可能导致福寿螺灾害的重新爆发,因此福寿螺的防治、控制不仅需要单一技术上的突破,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如何利用各种防治手段阻止灾害发生,实现各种技术手段整合,逐步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防控。(完)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