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非洲大蜗牛惊现南宁 堵塞外来物种入侵通道刻不容缓

2013年09月24日 10:35   来源:新华网   

 

  9月22日,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的菜地,村民在展示抓到的大蜗牛。(记者黄孝邦)

  新华网9月24日电(记者吴小康)近期,有网民在一家论坛上发帖称,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附近发现大型蜗牛,数量众多的它们已祸及菜地。这位网民怀疑,这些比福寿螺还大的蜗牛属于外来生物。网帖经转发后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22日早上驱车赶到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看到地里不少红薯、芥菜叶子上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洞,但并未看到蜗牛的踪影。同行的一名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掀开地埂上堆放的几块石头,发现下面竟然藏着一堆蜗牛,只见它们有大有小,大的跟鸡蛋相仿,小的则像成人指甲盖一样。

  这名工作人员捡起一只蜗牛用石块敲碎,里面冒出很多小黄豆一样的颗粒。这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颗粒是蜗牛的卵,产出后就会变成小蜗牛。在沙井中学工作的梁柳英说,这种蜗牛繁殖力极强,老师们每天早晨都去菜地捉,可总也捉不完。“它们昼伏夜出,夜里出来祸害蔬菜,白天太阳一出来,就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

  获知这一信息后,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随即组织展开调查。据动植物检疫监管处生物安全科科长李树庆介绍,目前已确认蜗牛种类为非洲大蜗牛,被我国列为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李树庆说,非洲大蜗牛可危害500多种作物,侵害对象包括农作物、林木、花卉等,具有摄食凶猛、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等特性,甚至能啃食水泥,一次产卵数量可达100—400枚,号称“田园杀手”。

  目前,当地农业部门、卫生监督所等部门已到沙井镇了解核实情况,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副局长朱春选说,非洲大蜗牛是首次在辖区内被发现,目前只接到沙井镇发现存在非洲大蜗牛的报告,但具体数量和分布范围,以及传入方式等尚不清楚。

  为彻底消除非洲大蜗牛,专家建议采取人工捕捉捣毁后深埋或焚烧。但由于蜗牛喜欢夜晚出动,这种捕捉方式效率仍显低下。江南区农业服务中心农艺师芦世深说,不建议喷施化学药物,“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目前尚未对蜗牛的危害程度作出定性,应对措施还得视情况而定。”(完)

 

  9月22日,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镇沙井中学附近的菜地,一只大蜗牛被敲碎后冒出很多卵。(记者黄孝邦)

  堵塞外来物种入侵“通道”刻不容缓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吴小康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事件不断出现。去年7月份,广西柳江内出现食人鱼伤人事件;在福建,从美国引进的草本植物大米草迅速蔓延和疯长,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在内蒙古,一种名为黄花刺茄的外来野生植物呈蔓延趋势,严重威胁当地生态安全……

  当前,外来入侵生物分布已呈“无孔不入”态势。南宁市江南区农业林业水利局副局长朱春选说,辖区内就发现有非洲大蜗牛、水葫芦等,这些外来生物因没有天敌,一旦蔓延就很难控制。

  一直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现象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胡隐昌介绍,外来水生物种入侵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由正常引进导致。如上世纪80年代,福寿螺作为高蛋白特种经济动物,首次引进我国广东省,随后又被引入到长江南部各省养殖。因其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和适应力强等特性,很快在南方大部分地区形成自然种群,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损害。

  二是伴随贸易、运输、旅游等活动传入,其中走私越来越成为外来物种入境重要途径。柳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韦永文介绍,对于食人鲳,农业部渔业局2002年曾下发关于查处食人鱼的紧急通知,要求一经发现立即没收和销毁,并严禁将食人鱼放入自然水域。而一些地区市面上存在食人鲳,基本可以判断是走私进入我国的。

  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法、生物与农业防治法和生态防治法等是对付入侵物种的主要手段。据介绍,化学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杀灭有害物种,但对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而高效、安全、环保的生态防治法研究仍跟不上,目前还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专家表示,以福寿螺为例,局部单一的防治并不能彻底根除福寿螺,只要少量的福寿螺存在,就可能导致福寿螺灾害的重新爆发,因此福寿螺的防治、控制不仅需要单一技术上的突破,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如何利用各种防治手段阻止灾害发生,实现各种技术手段整合,逐步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防控。(完)

(责任编辑:王姣雁)

鍒嗕韩鍒帮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