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河纪行:丹杰林巷弄里传统押着时尚韵

2013年09月25日 15:16   来源:西藏日报   陈敬 米玛 马晓燕 阿孜古丽 沈安永 向代文

  村落特点:

  丹杰林社区成立于1992年,地处拉萨城区中心,其所辖区域也是老拉萨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辖区包括丹杰林路(大昭寺广场)以西、宇拓路以北、康昂路以东、北京中路以南,总面积约1 .7平方公里。丹杰林社区所辖区域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拉萨河流域经济和民间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丹杰林巷弄中的古老氛围和时尚气息,都是这座城市的符号性存在。

正在光明茶馆里喝甜茶的市民。 唐斌 摄

  日复一日,人流从拉萨甚至全中国的各个地方汇向八廓街,像是河流汇向海洋。博大精深的藏文化并非只有殿堂楼宇中的雕梁画壁,或是绫罗环珮间的歌舞曼妙,民俗生活才是这片海洋中最宽阔的水域。按照这个比喻的逻辑来说,丹杰林就是八廓街的港湾。与其它地方相比,在这里,东方和西方、传统与现代那些文化元素之间并不呈现冲击碰撞的状态。一片风平浪静中,虽繁华但不忙碌,虽丰富但仍和谐。这正是港湾该有的景象。

  光明甜茶馆是一个奇妙的地方,藏语叫“泽缀”,号称拉萨第一甜茶馆,名头大得很。

  一方面,这里保持了拉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来民俗生活最纯正的氛围。商人在甜茶桌上和和气气地谈生意,有了分歧随便一个俚俗的笑话便让空气瞬间和缓起来。或者外地亲友间不正式但是也不随便的聚会,几杯茶下肚,故乡的消息和境况在心里也就有了分寸,站起身来走向茶馆外的世界,自己也不再是个孤身漂泊的旅人。又或者无事一身轻,几个汉子聚在茶馆旁玩掷骰子的游戏,贝壳放在旁边当筹码,吆喝声一起,变数就出现了。时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种趣味和趣味的来源并不会因为口袋里的手机作响而有任何改变。

  阿佳强巴曲珍从1986年开始在光明甜茶馆工作。以前当服务员,翘着小指头从客人摆在桌上的零钱堆里把茶钱收走,客人一开玩笑立刻害羞地跑开,然后躲在布帘子后头自己再偷偷补笑一会儿。27年后的今天,她已经是一个精明干练的会计了。忙不过来的时候她也帮着端端面条倒倒茶。不同的是,以前的茶钱都是以分来计算的。阿佳强巴曲珍说她到现在还保存着一套从前的小票额人民币。从客人的茶钱中看到票面比较新的,自己就“走个后门”换下来。现在凭借这些早已不再流通的货币,她可以精确地回忆起当年的太多细节。时间在这个茶馆并没有停止,但是却被这个人或者那个人以某种不经意的方式储存了起来。

  最有趣的是,上个世纪中期的一些特征也保留了下来。这里和拉萨其它任何一家茶馆不同,并不是喝完付账,或者掏钱买壶茶坐下来喝。茶客们准备好一把零钱,放在自己面前。茶杯空了,服务员过来直接续满,然后自己从顾客的零钱中点出应付的茶钱,如果顾客正忙着谈事,甚至都不用对服务员有所示意。这种营业方式建立在较大程度的相互信任基础上,冲淡了茶馆和顾客之间的商业关系,是合作社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时代标记。而这种标记,如今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包括乡村小镇,已经完全消失。在拉萨这样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首府城市还能不带任何刻意痕迹地保存下来,其中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所以说,如果够细心,在丹杰林的茶馆里,你可以从这喧闹繁芜的市井生活中,解析出这个城市从古到今的一条清晰脉络。

  “喝茶的客人中,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老熟人了。”作为会计,阿佳强巴曲珍用了精确的百分比来描述数量,这一点她自己都没察觉出来。一年一年的,茶杯空了就满上,满了又喝光,以前的小伙子现在都快当祖父了。可是茶馆里的气氛却日复一日地年轻蓬勃起来。“连巴桑啦都开始坐在那里玩微信了。六十多岁了哦。”阿佳强巴曲珍笑呵呵地说。至于其它客人,风尘仆仆的背包客也好,看啥都新鲜的老外也好,或者内地来度暑假的学生……“大家一进到这个地方,都成了自来熟。”

  光明甜茶馆的超高人气并没有形成垄断。周围不过十几米,就有不少具有时尚气息的咖啡厅和小酒吧。挂着波普风格的装饰,放着最近流行的音乐,还兼具着一些潮流俱乐部的功能。这些和“老光明”的古旧完全是两码子事情。然而丹杰林纵横绵延的巷子里,酥油茶的厚重香味是基调,咖啡和竹叶青的气息融在里面却也丝毫不会唐突。古海酒吧的老板娘郭子说,别说客人,自己没事都会跑到光明茶馆去喝会子茶。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虽然说起来大家是同行,面向的人群也有交叉,但根本没有成为冤家的可能性。甚至正是因为有了光明茶馆营造的历史氛围,自己的酒吧开在附近才显得那么别致。

  这女孩子活泼, 语速比周围人都快,每句话都必然咧嘴笑一下算做句号或省略号。她有自己专门从事的职业,没事才到店子里来张罗生意。这里的工作对她来说算是休息,这种闹中取静的地方对都市高压力的生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调剂。很多藏族年轻人也喜欢来这里坐着玩,关系都很不错。一切挺完美。她还骄傲地说,本店的老板,也就是自己新婚的丈夫,曾经孤身骑马走过滇藏线。这么不安定的人,到了丹杰林才把心稍微定了下来。所以说,西藏文化的亲和性与开放性,如果可以找到一个最能体现的载体,应该就在这里了。

  茶馆旁边有座红墙建筑,规模很小,却是整个社区的点题之处。这就是曾经一度在整个西藏都声名显赫的丹杰林寺,建寺已有上百年。历史变迁,兴亡更替,如今虽说只剩下几间小小的佛堂,可是香火依旧鼎盛。在这个社区各种文化元素交汇并存的图卷里,寺院的红墙像是一枚闲章,平添了不少盎然的古意。社区负责人格朗介绍说,丹杰林社区的名字由丹杰林寺而来。丹杰林在藏语里是佛法昌盛的意思。这样有年代感的名字也算是这个地方悠久渊源的一个佐证。

  丹杰林寺如今是桑耶寺所属的宁玛派寺庙。很多因为路途遥远暂时不能前往桑耶寺的信徒,都会选择到这里来拜一拜。

  格朗继续介绍说,丹杰林社区成立于1992年,如今是全西藏旅游、商贸、人员聚集的重点区域。“文化和经济的繁荣也形成了社区人员流量大、构成较复杂的特点。” 这里常住居民675户,流动人口420户,几乎成平分的格局。但是丹杰林社区却一直以“犯罪率低、治保工作扎实”而闻名整个西藏乃至全国。

  社区警务站和派出所的民警们对丹杰林辖区的治安状况评价都很高。他们告诉记者,在丹杰林辖区内共有13个文明大院,2个文明巷,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相处很融洽,很少有什么治安问题发生。由此看来,真正的多文化和谐交融永远都不会是一个表象,必然会反映到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中来。丹杰林的历史和现代、本土和外来,像是一副妙对,不重复,却默契地押着韵,宜于流传。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