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云南农村危房5年减半 改造后经受住地震检验

2013年10月06日 10:18   来源:人民日报    张帆 胡洪江

  青山、翠竹、红顶、灰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后建起的新房分布在山间田野,民族特色浓郁,又适于村民们安全舒适地居住。目前,云南农村危房总量已由2008年末的515万户减少到244.7万户,5年间数量下降一半以上,近1200万人受益。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的省份之一,云南自2003年起就启动了以茅草房、杈杈房改造为重点的扶贫安居工程,随后又相继实施了民居地震安全、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使农村住房质量大幅提高。2009年以来发生的14次5级及以上地震中,改造后的农村民房基本经受住了检验。

  云南将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农户作为农村危房改造补助重点对象,通过政府引导改造,就近就地建设最基本的安全住房。2009年至2012年,全省共下拨中央及省级农村危房改造(拆除重建)补助资金79.9亿元,加上州(市)和县(市、区)补助资金、企业和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农户自筹,共完成建设总投资501亿元。今年,云南计划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任务50万户。

  在农村危房改造及地震安居工程建设中,云南各地着眼于乡村整体风貌,统筹规划,与民族文化、区域特色相结合,汉族“一颗印”、白族“三坊一照壁”、彝族“土掌房”、哈尼族“蘑菇房”等民族建筑特色在改造中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目前,云南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294个,约占全国总数的1/5,位居全国首位。(记者张帆、胡洪江)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