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民心工程”和“阳光工程”,“动真格”简政放权,创新建设项目和企业设立两大关键领域审批新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刀阔斧改革 吹响简政放权“集结号”
2001年以来,济南市先后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9轮大规模清理和审核,精简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特别是2012年以来,着力从体制机制上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012年12月,济南市出台《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共取消和调整428项市级审批事项。针对过去审批管理权限过度集中于市级部门,县区特别是区一级权限较小,导致事权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济南市向县区、开发区先期下放166项市级管理权限,其中经济管理类16项、城市管理类55项、社会管理类10项、资源管理类85项。
为确保简政放权真正落到实处,济南市纪委和监察部门强化监督和行政问责,对管理权限应放未放、擅自设定审批事项、无故拖延审批时限的,一经查实,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给相关部门戴上了“紧箍咒”。
创新审批模式 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
记者看到,两层的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大厅内,发改、城乡建设、规划、市政公用、国土资源等40多个政府部门集中办公。前来办理审批事项只需按照服务提示,就可直接到各窗口进行方便快捷的审批。
建设项目审批一般涉及20个职能部门、68个审批服务事项、16类中介服务。以往,一个项目从注册到开工,除土地招拍挂以外的所有手续办理,大约需要150个工作日,审批主体过多,审批周期过长,加大了企业成本。
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心宏介绍,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审批服务中心从今年起将建设项目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审查、施工图联审、建设管理和竣工验收六个阶段,并在项目立项、图纸联审和竣工验收阶段全部实行并联办理,大幅度压减了审批环节和时限。仅从规划许可到取得施工许可,累计审批工作日就由原来的80多个工作日压减为45个工作日。
为确保公开透明,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号通”管理模式,即在审批大厅设立建设项目总受理窗口,对每个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都使用同一个办件编号,“编号唯一,身份永远”,实现受理、承办、批准、办结和告知全过程实时监督。
企业设立后置审批涉及工商、公安、质检、国税、地税等五个部门,过去一直实行串联审批,信息不共享,群众跑路多、审批时间长。济南市探索企业设立联合审批“一表通”,由上述部门在审批中心设立联合受理窗口,负责办理企业设立、公章备案、机构代码、税务登记的统一咨询、受理、审核和发证。
济南市政务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安纪文说,由于“一表通”实行“集中受理、资源共享、限时办结、统一发证”,有效避免了重复提报、重复录入材料,简化了部门审批流程,让数据多跑腿,减少了公众跑路,提高了办事效率。整个审批环节由原来的14天压减为6天,申请人由原来跑七八次减少到现在跑两次即可。按照现在平均办件量,仅企业设立审批一项,一年就可累计压减上万个工作日,社会效益明显。
强化监督遏制寻租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通过一系列改革,济南市行政审批权的集中度明显提高。目前,济南市发改委等十几个政府部门都内设了行政审批处(室),将过去分散在不同处(室)的审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处(室),避免了审批流程内部“多头跑”带来的审批时间长、效率低的问题。
9日,济南一家银行人力资源部门经理黄娆在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拿到了新设分支机构的证照。“以前新设机构至少要跑两三趟窗口,现在只要一个工作日就完成了资料审批,流程大大缩短,银行因此能够早营业、早收益。”今年以来,这家银行已在济南新设了8家分支机构。
同时,济南市积极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凡是面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部门业务系统,除国家有明确要求外,都向电子政务服务平台集中,实现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全面推行网上申报、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目前,已有工商、地税、商务、卫生、物价等33个部门实现了济南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互联互通。
行政效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发展环境优化,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在济南“落地开花”。今年前三季度,济南市新注册企业2.9万余户,同比增长6%;全市审批新设外资企业70家,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7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5%和10.8%。(记者 王志)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