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西宁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指导下,我市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把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名学生作为最大的追求,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强化教育管理水平,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发展步伐逐步向均衡迈进。
西宁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55所,其中小学265所,中学136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在校生23.15万人,占全省学生总数的32.73%。其中,小学在校生15.58万人,初中在校生7.56万人。截至目前,我市小学入学率为11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26.8%。残疾儿童入学率89%。全市共有教职工2.33万名,专任教师2.08万名,其中小学教师7590人,初中教师5957人,初、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5%、99.71%。
抓财政保障促教育经费均衡
西宁市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列为财政支出重点并予以优先保障。实现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5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为45.02亿元,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8.3个百分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8.1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5.66%,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仅2012年征收教育费附加1.39亿元,地方教育附加0.96亿元,地方基金0.78亿元,全部用于全市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校舍改造和小型维修项目的实施。大力支持各区县教育布局调整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几年来,先后从市本级地方教育附加资金和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中补助各区县教育专项资金1.16亿,改善了区县教育办学资金缺乏的问题。推动西宁市教育布局调整、标准化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8.6亿元的融资项目为推动一期教育布局调整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强化政银合作,以集团化办学思路破解融资难题,首批7.1亿元的17所二期教育布局调整融资项目已经启动。为促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教育经费投入增长监督机制,由政府及财政部门定时发布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通报,财政、审计、教育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抓项目建设 促办学条件均衡
近年来,西宁市认真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结合东部城市群建设、城市总规修编、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共投资23.3亿元,启动并实施了一期、二期教育布局调整项目30个,校安工程155个。消除D级危房72万平方米,新增校舍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由原来的5.85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7.37平方米。新建、扩建城乡中小学159所,全市中小学数量由原来的485所调整到424所,迁建、扩建、新建了一批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扩充,教育结构日益优化,学校布局更趋合理。与此同时,投资4800万元,实施了一批校园环境提升工程,通过建设亭台楼榭、山水廊桥,改善植物搭配,打造宜教宜学,景观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人文生态美丽校园。结合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争取专项资金2.2亿元,实施教育技术装备项目109个、信息化建设项目192个,全市共有109所中小学校各类实验仪器设备、体育卫生艺术等教学设施及器材配备达到国家标准;249所中小学校图书室装备,生均图书量达到国家标准;20所中学建设有数字化实验室。实施校园网网络提速扩容工程,校园网总出口比2011年前增加了300%,网络整体性能得到提升。通过新建、改扩建城乡学校,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扩大城区教育资源,有力促进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均衡。
抓培训交流 促师资队伍均衡
近年来,西宁市已初步形成了“教师管理有创新,教师引进有措施,教师培养有重点,教师使用有成效”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相继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年”、“教师职业幸福服务年”以及教师职业理想与追求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提升了人民群众对我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先后涌现出了马复兴、汪昌祥、吴延金、庞晓丽为代表的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中小学教师。不断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建立了校、县(区)、市三级培训联动机制,实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新聘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改进教师培训内容和方式,大力推进订单式、菜单式培训,以“国培、省培、市培”为依托,将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各种培训有机结合,建立20所农村中小学教师研修站,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突出优秀骨干教育人才的选拔管理。制定《西宁市优秀教育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意见》、《西宁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和《西宁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通过搭建教育人才成长平台,为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不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从教的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倾斜政策,成立了“青投农村教育援助奖励基金”,几年来有2375名农村教师获“青投农村教育援助奖励基金”奖励。制定了《西宁市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岗位奖补实施方案(试行)》,对西宁市农村边远学校教师按照总额600万元,人均每年200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吸引和稳定中小学教师长期坚持在农牧区学校任教。健全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通过面向社会公开考聘教师、接收特岗教师,选聘免费师范生、招收见习岗教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建立教师交流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西宁市中小学校教师支教、交流任教工作意见》、《关于推进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支教工作的通知》,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和区域内“以强带弱”校际教师交流的机制,近年来先后组织360名城镇教师赴三县农村支教、交流任教。
抓教育改革 促教育质量均衡
西宁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以抓养成,促内涵,强管理,铸特色为重点,着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制度建设,健全全员育人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育人机制,创新培养模式,深入开展“快乐学习,幸福成长”、“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的“三生”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艺术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各类活动。投资近3000万元,修建了西宁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2012年共建成18个标准化心理实验室,22个“1+1”心联小屋,37所城乡学校少年宫,在全市百余所幼儿园、小学引进并实施了根基儿童品格教育试点工作。积极创建中小学德育示范校和校园文化示范校,涌现了一批办学理念更加务实,学生管理更加人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校园文化更富内涵的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改革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建立教学诊断考评督导机制,强化教师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促使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大力推广“学案教学”、“生本教育”以及“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成立了生本教育协作会,全市生本实验教学学校已达30余所,生本教育理念与学案导学方法在全市得到广泛推广与运用。完善教研科研机制。为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树立“大教研”理念,深入开展联片教研活动,积极搭建教研资源空间、延伸专业发展平台、建立学科教研网络平台和资源库,通过校长论坛、学术研讨、网络教研、教师岗位练兵和师能提升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课堂效益。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常规示范校”创建活动,通过对教学组织、教学计划、教学常规、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十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继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年”活动,使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得到强化、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增强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抓精细化管理 促教育管理均衡
按照西宁市委、市政府精细化管理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创新年”活动,从思想作风、完善制度、机制创新、督查落实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教育系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按照市委要求,分别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后勤保障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等会议,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认真分析查找、转变工作作风,树立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制定了涉及学校管理的《西宁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办法》、《西宁市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暂行办法》,涉及教育教学的《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小学常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等,涉及安全管理的《西宁市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西宁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涉及师资管理的《西宁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西宁市教育局直属中小学教职工学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暂行办法》等30余项指导性管理意见制度和办法,提升了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创新精细化管理机制,建立了机关处室办事档案制度、机关学校干部交流轮岗机制、学校巡视督查机制,通过机制的运行,深化了教育管理的效能化。加强精细化管理督查力度,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五个督学责任区,构建全覆盖的教育督导网络,通过对我市所有公办、民办学校、幼儿园管理发展中涉及的重大决策、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督导,促进了教育管理的常态化。加强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注重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切实减轻学业课业负担、教育乱收费、招生考试、教师师德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维护教育公平,提升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抓教育资助 促教育惠民政策落实
西宁市坚持把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就读作为关注民生的重点工作,全面落实学前三年家庭困难资助、残疾儿童十五年免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蛋奶”工程、高中贫困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方面的惠民政策,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和维护了贫困家庭学生受教育的权益,让贫困家庭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近年来,共落实资金6.81亿元,受惠学生达110.91万人次。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保障机制。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全市统一学籍管理,认真落实“两个为主”(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妥善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读书难问题。拓宽资助范围,改善农村边远及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成立了西宁市国开教育公益基金会,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捐助资金,完成了“雅居乐青海奖教助学金”、“金秋助学”、“同心·烛光博奥”资助金、市红十字会捐资助学等项目,使更多贫困地区的优秀教师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帮助。加大农村的扶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组织实施第一批108所城乡优质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分别进行学校领导班子、教师、班级、学生四个方面结对,促使在管理水平、师资力量、育人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显著提升,探索出一条以城促乡、城乡互动、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道路。(作者:侯成华)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