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继江苏、四川、重庆3省市试点之后,央行个人信用报告网上查询服务点扩至山东等9个省份,试点第一天查询火爆,系统已几乎接近瘫痪,同时,有网友曝出“部分信息滞后”等问题。
可查个人信用提示、概要及信用报告
本次新增试点,身份证号码前两位须为32、51、50、11、37、21、43、45、44。如果身份证号码所属地不在上述9省份之列,即便现在户籍已经迁移到9省份区域内,也暂时无法查询。
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查询到三方面的信用记录: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个人信用信息提示是注册用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是否有逾期记录的提示性信息,比如是否有最近5年内的贷款、贷记卡逾期记录,以及准贷记卡透支超过60天的记录。而在个人信用报告中,除信用卡、房贷、欠税,还有电信欠费记录等。
京沪等地已开始记录个人日常缴费状况
央行征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曾表示,“个人信用报告除了办房贷、办信用卡要用之外,民间信贷、招聘求职、租房子甚至签证出国多个领域都可能有重要作用。”同时,记者了解到,很多人都重视个人信用报告,大多是为了顺利地申请房贷或者获得贷款的利率优惠,除此之外,一些银行和民间的借贷机构也常常会将个人信用报告作为核查借款人信誉及偿还能力的参考之一。此外,股指期货投资者在申请开户的时候也要提供个人信用报告,而如果说有信用的负面记录则可能会在这些方面受限。
并且,实际上,包括上海、北京等地已经开始将水电煤气缴费、地铁逃票等记入信用档案,而随着征信业的发展,个人信用服务将在求职、租房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
有网友称信息未及时更新
网上个人征信系统开启第一天,记者根据网站提示开始注册,在昨日上午期间,记者体验到,打开网页速度一次比一次慢,到下午的时候,基本上就打不开网页,或者是完全提交不上个人注册信息。网友“小川—d”表示,“进了一上午都没进到!”,网友“马路邮班”调侃道,“指不定又是一个铁路售票系统。”
已经获得个人信用报告的网友hidigi表示,“被未婚”,已经结婚3年,但自己的信用报告婚姻状况一栏显示为“未婚”,显示出部分个人信息未及时更新,有用户担心这份不准确的报告将影响它的实际效力。
除此之外,一些市民反映,自己从外地上大学到现在的工作地,户口更换了3次地址,同样,也更新了3次身份证,当前的户口所在地以及身份证签发机关并非出生地所在地,这样,在验证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是“第一次身份证领取地”还是“最新的身份证领取地”呢?
详解
不良记录保留5年
先还清欠款,不要盲目注销信用卡
工作已经有3年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之前为了买房子,才开始接触个人信用报告,但因大学时候曾经办理过的一张信用卡有不良信用记录,使得我在办理住房贷款时多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记者了解到,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3.3亿张,累计激活卡量为1.86亿张,全年信用卡交易金额达10万亿元,持有信用卡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消费方式。
目前,不同银行的信用卡还款日期是不同的,账单日不同,很多银行都是错开还款,这使得很多拥有2张或是更多信用卡的市民,常忘记还款,通常都是靠着短信或是邮件提示自己。据了解信用报告的污点可能会保留五年,目前按揭贷款没有到期还款、信用卡透支没有按期还款、贷款利率上调之后仍然按原金额还款导致还款金额不足,还有部分法院采取的经济类的判决多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个人信用污点。
征信中心相关负责人就提醒,一旦信用卡产生了不良记录,一定不能盲目注销,而应该首先还清欠款,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来看,不良的记录保留期限为5年,从还款日开始计算,五年之后就会自动删除其不良的信息记录,个人也应该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记录。
两种方式均能验证
省内两家银行支持数字验证
目前,验证身份的方式有两种:数字证书验证和私密性问题验证,可以任选一种。其中,数字证书验证指个人使用由第三方认证机构发行的电子文档,来证明自己的身份。数字证书通常存储在银行发放的密钥,即通常所说的U盾中。当前平台采用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的银行或机构发放的证书来验证身份,支持77家银行发放的 U盾。
而在77家银行中,包括有齐鲁银行和山东省农村信用联社合作社两家本土企业,持有银行U盾,在插入电脑激活之后即可完成验证。关于私密性问题验证则需要用户在10分钟之内回答5道选择题,内容可能包括在哪家银行办过信用卡、具体的受限额度、本人的最高学历这些问题。
据了解,“私密性问题验证”是根据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信贷交易信息设计的,比如,系统可能要求用户回答所持有信用卡的额度、个人贷款业务类型等。若未通过“私密性问题验证”,可转为“数字证书验证”确认身份的真实性,也可以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现场查询本人信用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解释,有些银行发放的U盾采用了自行认证的方式,暂时不能用于平台登录,其中也包括一些用户量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征信中心还在研究下一步方案,力争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与更多银行合作,尽可能方便公众。(记者 牟月)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