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投资75亿元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结构改善,主要沙区土地沙化速率呈现明显减缓势头,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
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39.5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暖、超载放牧、鼠虫害肆虐等因素,三江源地区出现沙漠化趋势,沙化土地面积一度占源区土地总面积的15.1%。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说,近8年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大力推进。截至今年8月,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沙漠化防治、鼠害防治、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移民等8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目前源区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好转,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塔拉滩总面积443万亩,过去每年往龙羊峡刮去几万吨沙子,是三江源地区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记者在当地采访看到,通过植树种草和人工治沙项目,现在这里沙生植被生长很好,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
来自青海省相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表明,目前三江源地区各河流控制站年均含沙量每立方米在0.046公斤至4.3公斤之间,与多年平均值相比,直门达站、新寨站、同仁站分别减少了11.4%、60.3%、16.3%。同时,荒漠面积净减95平方公里,项目区沙化防治点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到15%增加到了38.2%。
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土壤水分得到有效补充,植被朝良性态势发展。加之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三江源地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等趋势减缓,沙漠化面积有所减少。(记者何伟)
(责任编辑:袁霓)